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黄敏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中,班主任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朔良镇百敏村小学  黄敏     531509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中,班主任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生活阅历缺乏,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压力、成长的烦恼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负面情绪及不良心理的排解,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基于此,对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
        引言: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阶段的开端,为之后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小学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当下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也比较缺乏社会阅历,这个时候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需要学校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其内涵不断丰富。小学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系统规范的教育,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学习氛围以及自身积极进取的想法,会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拿到满意的分数;另一方面由于刚刚进入学习的正轨中,爱玩之心还是比较重,这会让学生处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之中。此外,这个时候的学生正是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求知探索的一个阶段,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也是学生小学阶段一个比较突出的心理特点。
       二、小学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辅导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养缺乏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其自身心理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班主任队伍中,绝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导致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不科学,不利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阻碍当代管理理念的实施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作为小学生的“大家长”,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都应当细心、耐心,时刻总结班级管理存在的漏洞及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但是,现阶段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却并非如此,大部分班主任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对创新管理方式和理念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研究,忽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能掌握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三、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主题班会,激发内生力量
        主题班会是依据某一特定的内容开展的集体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主要集体活动之一。主题班会围绕着设定的主题而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表演、绘画、写字、劳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建立起竞争模式,通过对梦想的建构和“争优”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内生力量。例如,“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班会上,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观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观看后,我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并且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的观影感受。在主题班会结束后,我们开展了“我爱祖国的……”主题演讲比赛。学生们自己写出自己对祖国的哪个方面充满了热爱,介绍自己对祖国某一方面的了解内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梦想和奋斗目标。在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观看了影片后,内心很激动,顺势组织学生进行表达,能够将学生的想法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自己从对祖国的热爱过渡到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设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在不断的努力中,形成健康的心理。主题班会往往会使学生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多种的形式也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才华的展示面对成功、面对失败,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班级凝聚力的关键制约因素,用主题班会的形式,恰恰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反思自己的言行,也有新的憧憬。
        (二)积极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素养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作为最为主要的实施者,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理念以及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积极地进行自身素养的提升。首先,班主任教师应彻底摒弃以往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在人本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以此实现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班主任教师还应积极的进行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及专业素养的提升。随着对班级管理质量及效率要求的提升,对管理者—班主任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新新时代班级管理方式
        提升班级管理的民主性,能够让学生拥有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责任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无论从阅历、学识和认知上都是其绝对主导地位的,但是其工作又是全部围绕学生开展的,因此建立民主集中管理模式,既是要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又是确保班级正常管理秩序,让班主任工作有效开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是民主性的体现方式之一。班主任将班级学生按小组分配,每周安排一个小组进行班级管理,对班级纪律、卫生、作业、宣传等情况进行监督,配合班级设定的班委工作。然后定期对班级任职情况进行民主调查,轮换班委。
        结束语
        小学生心理处于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沟通时,多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规范言行,促进班级管理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海燕.班主任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2):166-167.
[2]郑小霞.小学班级管理心理辅导方法探究[J].发展,2019(09):94.
[3]王娜.浅析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192-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