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周春兰
[导读]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人生理发育、心智发展、个性萌芽的奠基阶段。

云南省蒙自市机关幼儿园    周春兰  661199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人生理发育、心智发展、个性萌芽的奠基阶段。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应当具备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加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教化。
关键字:传统文化;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
        引言:幼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力的根本.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为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笔者所在幼儿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幼儿价值观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在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中提升幼儿个体素养
        “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映射出中国几千年来对于修身的追求。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注重修养身心、陶冶情操,承载了涵养幼儿好礼、仁爱、怀德等个体品质的教育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个体素养的发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包括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有关自我的情绪和情感、围绕自我而发出的行为等,它既涵盖了自尊、自信、自主等心理品质,也包括了情绪的表达与调控以及文明礼仪等日常行为规范。陈鹤琴先生就将丰富的故事传说、民俗游戏、农谚节气等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在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中,要理清各年龄段发展目标,按照适宜化、生活化、经验化的原则组织开展活动。小班突显“好礼”,以“尚礼互让好孩子”“我和我的好朋友”等主题将故事《拔萝卜》《小蝌蚪找妈妈》、表演《拉钩钩》《小铃铛》、特色美术《蚂蚁搬豆》等融入其中,进行礼仪教育,引导幼儿文明有序、礼貌待人,习得尊敬长辈等良好品质和礼仪行为。中班突显“仁爱”,以“聪明睿智好孩子”“诚实守信好孩子”为主题,借助《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狼来了》等优秀文学作品开展延伸活动,引导幼儿与人为善、谦卑互让、宽容有爱,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产生关爱家人、同伴的美好情感。大班突显“怀德”,在“团结友爱好孩子”“坚忍不拔好孩子”“自信创新好孩子”“祖国妈妈我爱你”等主题活动中,渗透《宝缸》《渔童》《颜回吃粥》等民间故事,汇集对弈、编织、剪纸、泥塑、刺绣、武术、翻花绳、水墨画等内容,引导幼儿助人为乐、诚信友善,会尊重、感恩身边的人,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社会情感。此外,幼儿社会性发展还应注重家园合作,积极开展家风征集活动,并在网络平台上推送家风故事,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让幼儿在优良的家风家教中做崇德尚礼的新时代小公民;同时还可编制《好家风伴成长》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在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指导的同时,也将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实现对幼儿和家长的双重指导。



        二、提升家长与幼儿教师文化内涵
        (一)从家长角度来说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小团体,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因此,充分发掘家庭资源优势,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助推剂的效果。通过聘请骨干教师、专家团队等方式,利用家长学校,举办公益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为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宣讲与提升,引导家长树立率先垂范的意识,注重家风家德教育,做好家园共育;以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为依托,引导家长利用多种资源展开家庭活动,如包饺子、包粽子、贴春联等,让幼儿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将各行各业家庭的优势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利用每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聘请擅长厨艺的家长,教授幼儿学做青团、月饼、汤圆、粽子等;聘请爱好曲艺、乐器、舞蹈、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表演形式的家长,为幼儿现场展示,多渠道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从教师角度来说
        部分幼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性知识储备不足,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可以通过幼儿园园本培训、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参观体验、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实践层面和科研层面的培养和培训,并可将多家幼儿园、高校、政府部门组成联盟机构,开展自评与互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有效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教育效果,熟悉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内容体系和价值精髓,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以确保每位教师都胜任岗位。
        三、在特色节庆践行中孕育社会公德
        幼儿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回归社会、回馈社会,做时代小公民。幼儿园要通过丰富的、富含教育意义的特色节庆活动孕育幼儿的社会公德。比如,组织“我和爸妈一起做志愿”,涵养社会公德好意识,引领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喂海鸥“”送报纸“”捡拾垃圾”等公益活动,鼓励幼儿与家长在身体力行中深刻了解“公益”的内涵、感悟“公益”的意义、体验“公益”的快乐,彰显亲子良好的公德意识。此外还可以开展“亲子传统故事会”“亲子经典诵读会”“亲子合唱节”等活动,讲述传统经典故事、吟唱传统文化歌曲的过程中,升大小公民幸福感、归属感,鼓励大小公民共做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博学多才的中国人。
        结束语
        在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按照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切实进行,这样才能在富有“时代性”的文化教育中培养出合格的时代小公民。
参考文献
[1]岳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中的开发与应用探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72-75.
[2]王美玲.幼儿园教育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探析[J].华夏教师,2019(34):17-18.
[3]豆丽娟.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传播力研究,2018,2(35):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