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数学日记 提升教学实效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吴博
[导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吴博 443000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呢?笔者认为,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实际构筑了一座桥梁。数学日记的撰写,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日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和应用数学有信心。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是现代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数学日记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数学教学与形式,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特殊沟通方式,尝试将语文学习的形式——日记引入到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作业中,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生活的兴趣。
        一、写预习日记
        预习日记是指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思所想和体会记录下来,通过整理、记录的过程,加深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帮助提高听课效率,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预习日记,了解教学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将课堂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比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时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有与一年级上册学过的《认识钟表》(整时、半时)有关,与二下学习的《时分秒的认识》有关,也与后续学习24时计时法息息相关,所以对于这种承上启下的课时,作用显而易见,不是“下午茶”,而是数学学习中的“承重墙”,考虑到一节课只有40分钟,知识点如此之多,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效率,构建知识结构图,所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先预习,再写一篇关于《年、月、日》的数学日记,同时提出要求,通过预习,写写自己懂得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第二天的反馈情况可以作为此课的学情调研。学生的日记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不仅有基础知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相关内容;还有有数学文化中闰年的来历;也有拓展类关于季度、旬等与日期有关的知识,更有孩子们在家长那里了解到的判断平年、闰年的办法;每篇日记的末尾,还有通过预习提出的疑惑,比如对“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句话的理解,到底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还是不懂……这种别出心裁的作业布置和如此用心的预习,建立在学生学情之上,课前收集疑惑,调整教学设计,会让课堂更加丰满。



        二、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对错题的反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涵。反思日记是学生整理、梳理知识活动程序的一次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再思考和巩固的过程,在重新温习知识点、回顾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表达,以达到思维条理化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整理与复习》时,可以鼓励学生吧回顾政历知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收获、新的发现、感受写成数学日记,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解释和记录下来,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三、写阅读日记
        阅读日记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科内涵的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课外阅读广泛,课外读物里面会有数学绘本的阅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思考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续写绘本故事,充分发挥想象力,会想才会思考,想象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四、写生活日记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数学教材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思有所源,写有所材,找到写作的源泉,在学习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模型后,关键看学生能否运用这些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将课后探究,学以致用的过程记录下来,即为生活日记。比如:学了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家客厅或厨房等一个房间装修,其中涉及需多少地砖、多少墙纸、采用哪些规格,怎样的图案为既漂亮又省钱等实际问题。找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的素材。生活中电信部门手机费优惠方案花样不断翻新。如手机月租费30元,通话费为0.20/分钟;无月租费则通话费0.60元/分钟,这两种相比,请你测算一下,什么样的顾客能得到实惠?这样的数学日记有数学味、故事味、人情味,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数学日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情感的舞台,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更广泛、真实的了解学生,而且也可以将数学日记中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经验”应用于教学中,让教学中的素材更加真实化,也让课堂回归本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