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吴秀成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体育教学在受到学生、家庭、学校健康观念的影响,往往取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贵州省普定县猫洞乡补堆小学 吴秀成 562109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体育教学在受到学生、家庭、学校健康观念的影响,往往取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在日常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影响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偏离了教育的初心。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提高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促进体育教学多样化,在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方面。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身体素质;提升途径
        引言:在小学阶段,重视体育教学,可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好小学生运动意识,树立起终生运动思想.然而,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因教学思想及手段的落后,导致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再加上体育教学方式欠佳,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使体育影响力不明显,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与习惯难以养成。
         一、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小学体育教学没有被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模式及思想等的影响,这样就使得学校领导及相关教师,并没有对体育教学引起关注,没有加强这一方面教学,造成小学教育体育教学效果欠佳。很多教师都认为,学好主科才是重要的,其余学科都是其次的。这导致小学体育学科一直未受重视,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二)不能正确理解健康内涵
        健康是指人从精神、身体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物理方面表现。无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在社会上适应能力强。然而,在现实社会,多数教师、父母、甚至包括学生自己都不能正确理解健康的内涵。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健康就是单单指身体不生病。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以及在社会上保持完满的状态,不仅仅是不生病和不虚弱而已.大部分人都不能对健康的内涵理解透彻.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长期以来,所有人对体育运动都是满不在乎的心理。总体来说,仅仅是身体上的无疾病并不等于健康,应该大胆摒弃自己的主观认识,引起对健康的重视。
        (三)体育教学模式较落后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体育教师的观念跟不上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存在脱节情况,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只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与运动负荷的达成,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态度的重视、体育精神的传承、体育品德的培养,无法真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此就大大的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体能训练情境,有效提升学生体能
         例如,在引导学生完成与拉伸项目相关的体能训练时,仅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动作完成训练任务,学生会因为过程相对枯燥而出现各种问题。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双人合作的方式完成“推小车”的游戏,两人合作向前推小车,可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两人合作向下做俯卧撑,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于体能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他们的动作不再是机械的完成教师的指令,而是可以在参与推小车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带给自身的愉悦,同时在此过程中达到提升体能的目的。游戏的模式能够营造出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更容易受到这一氛围的带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训练活动中。
        (二)加大活动实施的力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了解还比较少,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一个可以随时休息和随便玩的课程。教师在体育课程时,可以巧妙利用学生这种放松的心态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组织一些趣味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变被动的锻炼为积极主动的锻炼,帮助学生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从而成为学习成绩优秀、身体素质健康的优秀学生。例如,在举办攀爬、跳远和跳高等活动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害怕的原因,并及时做好引导,使他们摆脱恐惧心理,积极参加活动。在学生参加并完成教师安排的活动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能在遇到困难、处于困境时勇敢面对,勇往直前。运用以上的教学方式,能有效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三)灵活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安全求生技能
        素质拓展训练需要较为广阔的场地,相应的运动设施及器材等,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条件极为相符,因此它又属于一种体验式的体育学习方法。然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除了新颖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体力,难度系数较高,因而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实时渗透安全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常规任务之一。基于此,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开展素质训练时,必须要科学、灵活、适度,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还要注重学生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改革创新要求。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多元化教学理念,能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创新,能满足教学方面所提出的诸多要求,以保证小学生的体育课及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苏云玲.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对策[J].家长,2019(35):16+18.
[2]于海霞.培养运动习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1):8-9.
[3]李锦.小学体育特色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研究[J].家长,2019(29):14+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