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传统 着眼现在 放眼未来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曹兴伟
[导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授——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其教学展开的方式主要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等。

云南曲靖罗平县第二中学 曹兴伟 655800

        一.正视传统——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利弊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授——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其教学展开的方式主要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等。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影响是比较大的有来自孔子的教学思想,有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思想和理念上,教师本身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熏陶中成长的,无论是学生时代的自己、还是作为教师的本我都是接受、认可、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学内容上,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至许多教师以考题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成绩为中心。再次,教学方式上,“填鸭式”地传授知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主动性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基本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几乎没有得到培养,学生都是被动的、被迫的进行学习。其次,学习方式方面,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等方式的重复。再次,学习内容方面,以考试为中心,一切的学习内容都必须是以有利于提高应试成绩为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浅析:1.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师能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自主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教学效率比较高,利于高效率、大容量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的透彻讲解可以使学生迅速扫清认知上的障碍,大量的练习巩固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3.利于建立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的主体导作用又因各地区、各学校、各教师之间的不同而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会形成事业心、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力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4.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品位、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点超出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浅析:1.单一、呆板的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悖。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个性得不到张扬。单一的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缺乏对事物的质疑、批判,不利于否定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培养。3.学生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枯燥的重复,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学生无法在学习和成长中感受到快乐。4.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等量同速进行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着眼现在——立足传统积淀改善教学模式
        任何新的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传统的积淀,要改变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下,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一切以升学为目的,既要适应应试教育,又要力争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上,作为当代教师的我们是迷茫的,但适度调整或做出一些转变是我们教师可以做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为此我建议,我们教师做出以下改变: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要从“单一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教学过程要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
        第二,改变教师“角色”。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代替不了,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是一个个具鲜明个性特征的人,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三,改变学生“学法”。教学中不能把学生摆在“观众”席上,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乐学。
        三.放眼未来——新课程、新理念
        “新课程、新理念”的课堂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开口交流、思维碰撞,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于教师分类指导,要打破“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对此教师必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需要教师们去努力和改变。
        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有必要适当调整。我国传统课程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这种课程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
        除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机制。对学生、对教师唯成绩论的评价机制不变,再新的理念和模式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很难有大的突破。传统教学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对学生的终极性评价,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很少关心。而学生也为了追求高分,疲惫地跋涉于书山题海之中,放弃兴趣爱好,压抑个性思想,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与体魄,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只有改革评价制度,才能让老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