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罗凤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罗凤
[导读]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具备终身性、个性化及广泛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提升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以及学习观念等

贵州省普安县第一中学  罗凤 561500

摘要: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具备终身性、个性化及广泛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提升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以及学习观念等,从而不但能够保障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也利于促进高中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中 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研究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生物核心素养也不例外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和生物学习能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填鸭式”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因此,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一、夯实生物基础知识
        学生若想真正掌握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本源,必须具有扎实的生物知识与理论作为铺垫。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借助生物课堂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平台,通过这一媒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总结提炼。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不断审视自己作为学习引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学习生物学科的主观能动性,令其具备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而且高中生物常见考点中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说叶绿体内膜和叶绿体的囊状结构薄膜是不同的概念,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等等,学生只有做到扎实掌握所有基础知识,才能练就判断正误的火眼金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者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教师应该让他们多动手,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切身感受,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进行高三复习时,教师往往会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及减数分裂合到一起进行复习,学生如果原来对这些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时很有可能记混,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细胞分裂过程图,因为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定期抽查,加深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第一次讲到分裂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分裂过程描述出来。例如,教师讲到细胞的内部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细胞的结构,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东西,比如线粒体、叶绿体等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会让他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时,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微型繁殖和植物组织培养的联系,作物脱毒方法,人工种子的组成和意义,单倍体育种和突变体利用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教师在开展本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单倍体育种的方式。小组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流程,并进行分工,分别负责实验指导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学生采取了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利用秋水仙素进行了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录实验发展方向,同时要总结实验中的失误以及造成的结果,最终通过协调、合作、互助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给予了一定的指导。比如在设计实验流程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分配任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强调了实验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生物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精彩的讲解、生动的多媒体展示等方式都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授“植物的激素调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也逐渐养成。
        四、融入社会现象,发展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这一素质是指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社会事务做出合理解释的素质,在这一核心素养中指出了生物学科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将原本冰冷的生物知识赋予了感性的色彩。比如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节课中我国的人口现状,以及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增强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在课堂中,当教师为学生介绍了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人口的不断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呢?”的问题。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资料的搜集,逐步形成见解。之后,教师为学生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个人意见,使学生在相互交谈中逐步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高中生物教学的深层次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刚.浅谈高中教学中如何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192.
[2]赵中研,任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5):16-17.
[3]薛敏.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