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杜续宏
[导读]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河南省潢川县官渡中学  杜续宏

摘要: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笔者带着一线数学教师和自己的困惑对初中启发学习教学的数学课堂进行了现状分析。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运用策略;数学教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理想的教学模式的理念也在趋于人才发展模式,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用教学实现教育的方式也层出不穷,所以,教学要不断地为学生发展自笔者,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动机,给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会的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成为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尝试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举动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启发式教学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再片面强调传统式教学的“任务导向”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即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全体或者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能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启发学习教学案例的运用与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设计
        《相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里第一节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数和负数、数轴的知识后,对相反数概念的学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假设对数轴概念的理解,体验数轴和数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并且为学习绝对值知识做铺垫,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本节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1)创设情境
        在引入“相反数”这个概念时,笔者首先用了演示法;
        演示活动
        先要一个学生往前走6步,向后走6步(让他们慢慢体会相反的概念)
        互动过程
        让每个小组之间讨论给出不同的相反数情境(引出相反数的概念)
        在规定正方向,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出所讨论结果(给出相反数的前提条件)
        通过作数轴的方式让他们表示出这两个数,引导学生写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并纠正易错点,(发现“相反数”的特点,归纳总结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2)运用深知
       

        2、课后反思
        这节课笔者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进行,55个人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面对面学习,而且上课的时间控制在25分钟以内,其余上课时间让学生消化这节课所学知识,笔者会布置一些精选习题,选题会在围绕相反数基本概念要求的前提,具有一定的弹性,难度也设置阶梯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逐步提高,课后习题紧紧围绕中考,笔者会要求学生不要搞题海战术,养成及时总结,相互讨论交流的好习惯,使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进中学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措施
        1.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识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有定向和动力功能。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兴奋,就能集中注意力,逐渐形成敏捷的思维。因此.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趣昧性,要把握问题的关键,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真正起到点拨和迁移的作用。
        2.启发要具有衔接性
        知识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中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3.启发要有灵活性
        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掌握更多的技能。要善于利用变式、抓住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要把着眼点放在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上,达到“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
        4、组织讨论学习
        在启发式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提出的目标,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探索知识、概括原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此活动中教师要不时加以指导,做好启发工作。
        其一,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
        其二,对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
        其三,每一章后的复习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必须独立完成。
        其四,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其五,复习时应着重分析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是如何运用的。
        结语:综上所述,将启发式教学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有效把握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内涵和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努力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中学数学教学只有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师的正确运用下,才能真正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