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战“疫”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张瑜
[导读] 战“疫”精神是中华人民在中外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举国上下患难与共的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是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是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

On?the?Educational?Ethics??by?Fostering?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Spirits?in?the?Epidemic?Control?and?Prevention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瑜 421001

摘  要:战“疫”精神是中华人民在中外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举国上下患难与共的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是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是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2020年新冠肺炎在中国爆发,在西方谣言和谎言充斥着虚拟和现实社会,借此抹黑中国的社会制度。而当前西方普世价值的灌输与影响,与西方媒体的集体失语的新形势下,更要把战“疫”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更好的把握战“疫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
关键词: 战“疫”精神;大学生价值观;思政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战“疫”精神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一)中国战“疫”精神的形成
        ①战“疫”精神形成于中外长期的历史实践
         中国古代对传染病肆虐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认识,有着一个和艰辛的过程.其中有文字记录的三千五百多年以来,疾病鸡柳串成百上千,疾病的种类各式各样,可见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我国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疫病从商朝开始,东汉末年疫病流行有16次之多,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疫病的次数约为35次。两宋疫病前后共有51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来没有停止过跟疾病的抗争,我们的祖先众志成城,树立起必胜的决心,开展起前赴后继的抗疫活动。这便是战“疫”精神最初步的体现。
        近几十年来,2002年的爆发的SARS事件,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的“非典”。这一场战“疫”战争胜利实属不易,但也对战“疫”精神的形成有着很深刻的实践基础。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中国第一时间提供防控物资等人道主义援助外,还及时派出医疗卫生专家奔赴疫区一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
        现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全国蔓延,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医护工作人员前赴后继奔赴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建成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而创造奇迹的人是有着战“疫”精神支撑着的中华民族.战“疫”精神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下形成的。
        ②战“疫”精神根植于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高尚的精神风貌,更是战“疫”精神形成的主要来源.在战“疫”期间,战“疫”英雄所展现出来的人本思想与视死如归等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寻得根源.《管子》中有描写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昭公四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就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战“疫”时期中华民族保家卫国、前赴后继、甘愿牺牲的战“疫”精神。不管抗疫环境如何恶劣、抗疫局势如何凶险、终将演变为精神的内在力量鼓舞着中华儿女一路向前。
        (二)中国战“疫”精神的基本内容
        战“疫”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举国上下患难与共的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
        ①战“疫”精神是举国上下患难与共的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集体主义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司大连在1934年7月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明确提出的,他说:“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1]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等都出现在道德评价体系中,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集体主义教育”。[2]且明确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把握新时代的集体主义特征。
       2020年全民抗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在这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在与病毒的英雄抗战中实现了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的升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集体主义的得到的最好弘扬。
        ②战“疫”精神是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面对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3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对中国表示慰问和支持。2020年2月21号,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4]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涉及100多个国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各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的指引下,携手应对。在2020年3月12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分享防治新冠肺炎中国经验国际通报会上,中国向全世界分享经验,研讨对策,助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是大国的担当,也是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最好体现。
        ③战“疫”精神是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习近平同志曾说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们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无人能够置身事外。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驱使着我们为了人民共同的福祉,去做国家的建设者和保护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只耗费了十几天就投入使用。钟南山院士团队李兰娟院士团队以及各个省医护人员对口支援武汉的“最美逆行”,十四亿人民团结,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做好居家隔离、自我防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了团结,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④战“疫”精神是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衰、生机勃发,必然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访美时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论是我国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指导完善限制人员流动、交通管制措施,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还是在大容量、高速度、低成本的方舱医院的建设,都是出我国创新性举措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在保障防疫物资供应方面,我国企业实现了创新保产,有序复工复产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些体现出我国善于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都体现出中国智慧的创新。
        二、当代大学生对战“疫”精神教育的时代意义
        大学生是肩负起时代复兴的中坚力量也是核心力量,战“疫”精神内涵丰富,有举国上下患难与共的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等等,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彰显其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先进的世界观
        习近平主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立足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点,从“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起来后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者、建设者的国际形象和对推动人类发展的强烈责任担当。
        在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国外政要就疫情防控通电话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8]短短几个月21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数十万人逝去了宝贵的生命,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是每一个深陷其中的人都能感受的到的,中国在此期间践行大国担当,为世界提供硬核支持,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充分体现出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当中,引导大学生了解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世界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了解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能为世界和平作出什么。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自由,和平,发展,合作的新时代世界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中共十九大又再一次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指引。面对意识形态交锋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面对世界思想多元化的新特点下,更要把握好思想政治领域的“战争”。



        全民全力投入抗疫战场是全国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也同样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精神力量。将战“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当中,充分挖掘战“疫”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尤为重要的实践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抗疫精神内涵包括了举国上下患难与共的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是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是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国家、社会、个人的三个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将战“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三)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树立四个自信
        爱国是人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感情,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能人志士为国牺牲,这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当担情怀。新时代的大学生站在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向同行,是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承担者与接班人。
        在战“疫”的这一次大考中,多少人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勇敢逆行,敢于牺牲,数万名青年同志也奔赴战场,坚守在第一线,在危险中磨砺自己,在危难中艰难成长。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培养大学生的使命责任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战“疫”精神认识的教育对策
        将战“疫”精神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战“疫”精神蕴含这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将战“疫”精神将与唯物史观、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三观的培育。
        (一)将战“疫”精神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战“疫”精神是具有科学性与时代性的,要注重将战“疫”精神与唯物史观联系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优所思所盼,应收尽收,刻不容缓”[10]这充分展现出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打赢这场战争,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依靠人民群众,这本质上体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人民战争的集结号。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涌现出无数的英雄,只要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攻克不了的难关。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将战“疫”精神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助于大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培养自身的道德素质,更进一步培养在新形势下国家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二)将战“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精神是战“疫”精神价值观的时代显现,战“疫”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国精神为思想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战“疫”精神认识的主要渠道,将战“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相融合,有利于深入挖掘战“疫”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战“疫”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在2018年5月2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1]这也是中国精神重要的一环,也是大学生培养中却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环。疫情发生后一线工作者的勇往直前,二线工作者的绝不后退,在抗疫战场上书写着爱国奋斗新篇章。前有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等人风尘仆仆创造“最美逆行”抒写最美讴歌,后有,习近平同志抵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都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将战“疫”精神与中国精神中的民族精神相结合,进一步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②战“疫”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以科学促创新。疾病是人类的天敌,科学是疾病的克星。在这个特殊时期,对病毒的科学研究每进一寸,群众对攻克病毒的信心就长一尺,早一刻研制出抵抗病毒的疫苗或有效药物,就会早挽救一个病人、一个家庭。争分夺秒研制战“疫”利器。无论是火速分析病毒、还是加快检测产品开发,还是权力推进药物研发。
        以携手共同抗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创新。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和受疫情影响国家的数量持续增加,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和忧虑。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共同战“疫”,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正确选择。在新冠肺炎迅速扩散时期,中国秉持着大国的担当,一直同各国和国际机构保持着沟通合作。并且坚持以身作则,在全国蔓延之际,创新性的采取了最严格、最全面的防控措施,给全人类应对疫情设立了新的标杆。
        在思政课堂中,可以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教育中,将战“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相结合。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助于大学生加强对战“疫”精神的学习,并且引发大学生的一系列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奋斗精神,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将战“疫”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战“疫”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德尚义等。
        ①以人为本在战“疫”精神中充分发扬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人民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2]高度重视保护、关心爱护。战役一线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保护好他们身心健康。保障人民群众最大最紧迫的生命权、安全权、健康权,此战役是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打的战役。这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以人为本。
        ②天人合一思想在战“疫”精神中充分弘扬
        天人合一思想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13]战“疫”精神所体现出的海内海外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恰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诠释,疫情期间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分享国家宝贵的战“疫”经验,为全球战疫斗争作出巨大贡献,展现出大国责任,大国担当。
       ③崇德尚义思想在战“疫”中充分传承
        崇德尚义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对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精神,有舍生而取义”的奉献精神。战“疫”精神所体现出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恰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尚义思想的最好传承。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一切奋斗在战“疫”一线的党员同志是最好的传承者,在此期间,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可以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
        在思政课堂中,将战“疫”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对战“疫”精神的深刻了解,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才不会在大融合的新形势下,迷失自己。
参考文献:
[1]马永庆.新时代集体主义的伦理认知.[J]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25
[2][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学习时报高祖贵.中国“抗疫”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OL] (2020-02-24) [2020-06-20] http://theory.iqilu.com/lltt/2020/0224/4463799.shtml
[5]央视网.习近平: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EB/OL](2017-10-01) [2020-06-20]https://www.sohu.com/a/195794389_428290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携手抗疫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N].北京:解放军报,2020-06-08
[9]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638 页
[10]新华网.两次重要会议.习近平这三个要求一以贯之[EB/OL] (2020-02-04) [2020-06-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20-02/04/c_1125530611.htm
[11]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05-2)[2020-06-20] [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12]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EB/OL](2020-01-28)[2020-06-20]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20/0128/c40531-31563465.html
[13]人民网-人民论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 (2018-03-20) [2020-06-2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320/c40531-29877608.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