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陈子超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陈子超
[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堂对于学生的培养更侧重于综合性的全素质培养,整体培养目的也是以育人为主。

东莞市光明中学 陈子超  523000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堂对于学生的培养更侧重于综合性的全素质培养,整体培养目的也是以育人为主。全方位培养的目标实现要求学校课堂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科目均遵循参照教学目标大纲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操。不同科目的培养目标与培养重点各有千秋,本文锁定在初中阶段体育课堂的教学范围内,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的研究策略,通过梳理体育课堂的教学目的、把控体育课堂的教学大方向,从而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为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提供提升方向参考,明确教学提高策略和后续研究方向。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课堂;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育人为本的课堂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培养[1]。初中阶段体育课堂对学生的培养作用具有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培养性特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即是要在宏观上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向,在细节处要做好矛盾的调节工作,将理论与方向实践到实际操作中。初中体育教师应当首先明确体育课堂对学生而言具有哪些培养作用,以及这些培养作用又分别会通过哪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得以实现。其次,教师应在明确自身课堂发展路线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班级课堂情况,及时改变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教学经验、在实践与教学合作交流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体育课堂的素养教育功能
        结合参照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的情况和需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体育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方向可粗略分为以下几类:体育运动类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普及;运动意识和体育欣赏、评价能力的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和实操技能的提升;科学健康的运动习惯和运动热情的养成;以及健康正面的体育精神、体育品德的塑造[2]。
理论知识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不仅包括各项运动的规则、技巧,还包括运动常识和运动健康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对学生个体未来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作为教师,应当全面讲解运动健康知识,重点讲解科学运动技巧,针对性讲解运动项目知识。
        体育运动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离不开榜样的树立和对优秀范例的观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便利,挑选优秀运动范例给同学做示范课程,在丰富课堂色彩的同时,调动课堂活力。运动意识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样离不开个人运动实力。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正规的、充分的教学能力,在实操课堂上认真授课、认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优秀榜样。教师保持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谨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样也是提高学生运动实操能力的关键。科学健康的运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有长远的眼光,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习惯养成规划。同时利用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要素,如游戏、竞赛、主题、打卡等元素,令学生自发地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对运动的热情。体育精神与体育品德的培养则是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端正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和精神的任务,将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教学落实贯彻到教学细节中。



        二、体育课堂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五类培养方向的细分目标区域,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相关权威资料,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想要加强提高培养学生的制定素养提升计划,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需求:
        (一)明确体育课堂的多重培养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与心理双重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授课重点内容不仅是在知识上,同时也是在生理健康和心理状态上。而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正是在这一阶段承载了为学生提供相应教学环境的作用。育才先育人,体育教师应当正视到自身职业内容所担负的教育责任,肩负起为人师表的重担。将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科学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和心理方面得到双重的学习和进步,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以宏观眼光全方位把控教学节奏
        一节课堂的覆盖范围不仅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固定时长,还包括课前阶段——教师从备课到练课、讨论、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容安排预热的过程,以及课后阶段——教师作业的布置、同学作业的完成、教师的检查考核等过程。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就应树立起课堂的全局观念,不仅要重视把握课上的授课时间,还要重视课前和课后阶段的教学设计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阶段彼此牵制、互相扶持,共同为构造一节成功的高效课堂奠定基础。通常来讲,课前阶段的主体是教学动作发起者,即教师承担;课中阶段的主体是教师与同学共同承担,部分情况下是学生为主体;课后阶段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实操复习阶段。
        强化、优化课前阶段的教学过程,就要求教师贯彻终身学习、爱岗敬业的职业理念,时刻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课程素养,拥有反思、反省、自我复查的意识和精神,拥有教师间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分享意识和团结精神。课前是打基础的阶段,是奠定整个教学工作的基调和主题的阶段[4]。这一阶段的大方向不应有差错,这对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理念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前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求了教师拥有发展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意识。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正常发展规律,符合实际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团体的需求。课堂内容形式的设计应当结合生活、贴合实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5]。
        (二)树立阶段发展的教学观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场持久战,教师应当做好持久攻坚的准备,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和学生团体[6].要信任学生的潜力、关爱学生的发展、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教师应针对学生整体发展的阶段性和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调整课程节奏。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体育课堂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成长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7]。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深入探究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向,是每个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师应当密切投入、切身实践的事情,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推进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何小鹏.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171-172.
[2]芮锡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2:196+193.
[3]王丽萍.基于运动类APP开展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6:147-149+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