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专业教学的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郭红梅 杨随鹏
[导读]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当前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形态,也为高职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向和要求。

山西省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郭红梅  杨随鹏   041000

摘要: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当前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形态,也为高职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向和要求。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专业教学要积极应对挑战,需要抓好四个着力点,着力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及思政水平;着力于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做到有的放矢;着力于实施情怀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着力于聚焦教学设计,提升思政效果,提升专业教学育人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  专业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学中要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育人壁垒”,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效链接,构建形成高职思政教育360度大熔炉的体系。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当前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形态,那么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专业教学应如何应对挑战呢,笔者认为要着力于以下四点。
        一、着力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及思政水平。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
        早在1200多年前,思想家韩愈在其著名的《师说》就曾经表达过“师者,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真知灼见。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拔高职业技能,更在于自觉承担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实现与思想政治课程更好的同频共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二)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水平
        教师提高思政水平首先要加强思政学习,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始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高度相统一。要大力拓展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相互间的横向联系,组建教学背景相互支撑、成员间效果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努力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实现教师间、课程间、团队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着力于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一)遵循课程思政的科学规律,提高建设工作科学性
        课程思政体系中,课程是载体,开课程建设,思政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政是“灵魂”,没有了“灵魂”,课程建设就遗失了方向、错了内涵。正如李国娟老师所言,“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
        (二)针对高职学生实际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扩招形势下,高职招生分数逐年下降,单招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较之本科生,“00”后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社会意识较低。“00”后俗称“网络的土著居民”,“低头族”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网络好比双刃剑,一方面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不断减弱老师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无法过滤,增加了学生思辨的难度等。



        (一)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是著名儒学大家孟子的重要论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圣先贤用自身的言行表达了最为深切的家国情怀。1935年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校长当众发文“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今天依然在耳边回响。要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家,传承优良家风,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情怀
        职业情怀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稳定的态度与体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相关行业服务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唯有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为骄人的职业成就。
        四、着力于聚焦教学设计,提升思政效果
        (一)平衡好课程教学和价值引领的关系
        专业课课程思政就在于凸显专业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找准结合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时机加以呈现,充分体现课程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平衡好课堂主渠道与其他教学渠道的协同教育关系
        专业教学中,课堂教学毫无疑问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课外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等课外教学渠道的高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叶青. “家国情怀”走进高校思政教育探析—基于中国药科大学三大课堂培养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35):1-2.
[2]汪永英,赵戈榕,孟琳,韩冬荟,段文标.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堂思政”教育理念[J].广东化工, 2020,47(1):145-146.
[3]潘乐,雷冬玉,金鹿,景伟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视界,2018(17):175-176.
[4]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5]谌玲. 高职课程思政融入旅游管理课程教学路径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 2018(16):192-193.
[6]贾红杰,张况,陈纯清.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9(07):76—78.
[7]郭南,张婷.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 2019(23):167-169.
[8]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9]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02):30-31.
[10]张博.以家国情怀为内涵的思政课堂培育大学生正确民族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91-92.
[11]陈秀秀.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贡献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12):88-91.
此论文为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度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专业三全育人路径研究(编号GH-192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