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黄运勤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黄运勤
[导读] 自主学习与独立思维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要素,学生只有真正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才能实现对于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升。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李大小学 黄运勤   236509

摘要:自主学习与独立思维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要素,学生只有真正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才能实现对于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升。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小学数学学科,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教学问题入手,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的具体策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出理论层面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自主意识
        引言: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并不是指“放置式”教学行为,而是指在教师客观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展开学习行为,并产生独立思维,形成探究与推理过程,并独立或在教师介入下完成对于相关内容的具体学习。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能够提升当下的学习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强化学习效果,取得能力与成绩上的大幅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
        一、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优势分析
        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其二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内容的探究兴趣,最终能够实现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
        具体到实际中,通过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在面对抽象概念时,首先会基于自身的角度形成理解并探索其中的疑难点,这个过程中,强烈的探究欲望会促使学生调动现阶段的所会的基础知识,形成对于已学知识的巩固也未学部分的思考,继而形成深刻记忆和理解。
        而在整个过程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不足,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干预,但教师的干预并不是对于学生独立思考的介入,而是顺应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路,引导学生形成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进而顺利自主完成答疑解惑。这本身也会大大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对于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现阶段围绕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教学问题
        现阶段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影响,独立思考思维习惯被重视并引入到课堂当中,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导致其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教学问题,本文选择具有共性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思维被模式限制
        思维被模式限制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虽然当下的教学背景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教育体制中对于学校、教师的评价依旧是成绩标准为基础的考核标准,因此,应试教育始终在课堂中存在,成为了约束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问题之一[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呈现出了一定的机械化态势。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强化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干预,这就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环境,难以养成独立思维。



        (二)压力阻碍了习惯
        压力阻碍了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后行为当中,很多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都会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虽然作业数量不多,但是各个学科汇总起来的总量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极大的工程量,学生既要应对各科作业,又要形成能力培养,还要强化对于考核的练习,沉重的课业压力促使学生缺乏养成习惯的机会,往往是通过机械式的学习来完成对应的教学内容。
        三、培育途径的实践探索
        综上所述,要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营造民主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其二是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
        (一)营造民主氛围
        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源于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教学氛围如果僵硬死板,那学生很难主动开展独立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实现的,就是课程活泛化。具体到实际中,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在教材中设置了“鸡兔同笼”这一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难题,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想象,共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幽默的语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们假设所有的鸡都飞了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氛围的同时,尝试参与其中,自主探究。
        (二)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
        良好的思维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养,而沉重的课业压力显然阻碍了这一可能性,因此,教师要完成的第二步,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课业压力的减轻并不意味完全放弃课后时间,对于教学内容不巩固、不练习,而是通过趣味化课后练习内容,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完成练习,释放压力,并运用更多的时间养成习惯[2]。
        具体到实际中就是形成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在“百分数”的学习中,“这月我当家”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可以布置趣味化的作业,如“通过与父母沟通,你在家中的支出占到整个家庭的百分比。”涉及到生活也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便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积极分析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独立思维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无论是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行为还是基于长久学习状态来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具体到实际中,则需要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形成整体的联动,促使学生拥有较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学习兴趣,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逐步培养形成习惯,实现教学根本目的,完成对于学生整体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基础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俊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要素及其培育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2):48-51.
[2]王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7(07):256-2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