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郭爱民
[导读] 动手操作能力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具备并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李大小学 郭爱民  236509

摘要:动手操作能力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具备并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低年级数学教学,探讨如何实现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其重要性与培养策略两个内容出发,实现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
        引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数学知识中的基础概念内容,需要学生对于抽象概念进行想象,形成具象化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换言之,动手操作能力的强与弱,在小学数学阶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重要性更强。
        一、重要性分析
        具体到实际中,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能够促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其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提升趣味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本身这一年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都存在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学生在面对任何陌生的事物时,都会形成“好奇”到“探索”再到“无趣放弃”的一个过程,而这一点对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感兴趣显然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但是学生兴趣的丢失也容易促使教学很快变得难以推进。
        但通过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较好的延续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从过去的“好奇”到“探索”再到“无趣放弃”转变为现在的“好奇”、“探索”、“感兴趣”、“深入探索”、“掌握”的过程。具体到实际中,以北师大版的教材为例,在“认识图形”时,学生简单的认知各类图形后,很快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折纸游戏”,引导学生制作图形,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牢牢把握不同图形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延续。
        (二)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难长期保持注意力在教学活动上,且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受到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的影响,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来强化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
        具体到实际中,同样以“认识图形”为例,教师可以在折纸游戏的基础上,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如“一个正方形可以折出几个直角三角形”,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注意力牢牢集中于课堂,思维也随之衍生化,形成对于问题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教学,在多次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途径
        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其一是动手操作的时机,其二是动手操作的具体方法。
        (一)动手操作的时机
        动手操作能力并不是在课堂的任意阶段都能够开展,实际上在恰当的时候形成动手操作,才能够更好的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具体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在开展“测量”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开展动手操作,如学生通过走路的方式,丈量学生的操场,通过这样的时机选择,即能够贴合实际教学行为,又能够实现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在开展诸如“混合运算”这样的内容时,动手操作的机会相对比较少,主要通过算式演练的方式来实现计算,因此,不太适宜进行或开展关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行为。合适的时机选择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教学内容不适合开展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是教学过程中有时机需要把握,如学生在初步掌握运算时,就可以开展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不同颜色的小球,如八个红色的小球和两个白色小球放在一起,然后询问学生一共有几个小球,在学生回答十个后,再一次提出问题:“8+?=10”,学生基于观察和自己动手摆放小球,很快就能形成运算。
        (二)教授动手操作方法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非只能在教师的主观引导下展开,也能够基于学生个体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来实现,如教师可以将七巧板引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拼凑七巧板,来正确认识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引导,如“拼凑好的图形和原来的单个图形有什么区别?长、宽有没有发生变化?”通过这样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抓住重点。
        其次在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教师要建立长期的培养计划。如对于年月日的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在每天课前,或不定时的在开始讲课前,先询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那么明天是几月几日?”学生会因为教师的问题而形成对于日期的主动观察行为,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完整的掌握年月日的概念。在长期的互动中,学生还会逐步积累经验,形成发散思维,如基于对年月日的正确认知,形成对于一些特殊节日的记忆与分析,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形成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既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寻找适合的时机与办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学而言,动手操作能力都是极为关键的,因此望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探索,提出更多实现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红.学生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157.
[2]赖焕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02):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