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郧西职业技术学校 王兴洪 442600
摘要:在高中时期,学生已经开始觉醒自我意识,思维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培养其语文思维。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还生的语文素养,以文化渗透培养语文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人文精神
引言:语文思维理应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力图推动其全面发展,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难以通过感知形象、体验情感的方式来发现美、品鉴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最大化地发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的作用,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品读人物形象,激发语文思维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其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美育的素材,体会人物的悲欢善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其语文思维。以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课文以林黛玉的行踪和见闻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贾府的其他人物。教师不妨以探索人物形象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探知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人手剖析人物。如林黛玉婉言谢绝邢夫人盛情邀请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待人接物处处留心,举止有礼。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复述两人的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二者形象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其次,为了进步让学生感知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可让学生默读全文,并用红笔勾画描写林黛玉外貌和动作的语句。默读结束之后,教师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林黛玉的美貌多情、小心谨慎、体弱多病。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品读王熙风、贾宝玉、贾母等人物形象,并至少选取两个人物形象写出品读感想。
二、赏析环境描写,提升语文思维
优美的语言不仅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美解也来自于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让人心向往之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环境的语言,沉醉其中,人境赏美。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有关北国、江南秋天的风景图,在讲解之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预先激起审美意趣。此后,教师尝试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着恋之情,以及作者内心深远的忧思和无法排解的孤独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在朗读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注重朗读中的停顿和语气。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自由朗读,从而使其融入作者所描写的美景中,并根据自身体会,用语言或是肢体动作表达对这充满美感的环境的喜爱,它可以是“低沉的呼喊”,可以是“闭眼高喊”,甚至可以是“在教室里漫步”这些都源于学生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内心状态的真实表达。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秋景,美的不只是环境,当学生沉醉在这美景中时,他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三、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生活化语文资源,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现实意义,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深入探讨“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儿子,那么她是否会幸福的生活”“如果祥林嫂的丈夫没有去世,那么她的人生又会有不一样吗”。在学生就这些问题探讨之前,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现代社会妇女年纪轻轻就失去丈夫,儿子,那么她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是否能够继续平静生活,对比显示,学生意识到祥林嫂之所以有着悲惨的人生并不是这些外因所致,而是其处于封建社会,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时代的产物,如此一来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创建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语文课外阅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本人道德教育的途径之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作业的布置要适当,不能让学生只把时间花在做作业与卷子上,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安心进行阅读的,教师可以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作业布置的一部分,因为现在高考内容,有几分选择题是考验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就如《红楼梦》,高考可能会考,但是教师花费时间进行讲述,显然这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含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比较广泛,文中内容含有饮食、建筑、诗词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红楼梦》去加强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升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见解,引导学生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合理培养,教师就需要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体会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浩介.试论中学教学中电化教育的创新与推广[J].名师在线,2020(17):83-84.
[2]刘红莲.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的行与思[J].成才之路,2020(17):75-76.
[3]张天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刍论[J].成才之路,2020(1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