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世界让孩子的色彩去填满 杨咏诗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杨咏诗
[导读] 大家都听过“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吧,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绘画之美发出的感叹!

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幼儿园 杨咏诗 523820

        大家都听过“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吧,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绘画之美发出的感叹!我想说的是孩子们的想法是最纯粹的最天真最有爱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也没有那些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对他们来说画画没有任何目的,画画就是孩子们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延伸。当他们在学龄前阶段有了一些认知与意愿时,他们就开始了一些点、线、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一些属于他们的符号等等。其实那就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之为“涂鸦”的语言。对于孩子们的涂鸦,我们都是非常可以认可并接受的,即使我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不知道他们所想表达的,也会认可他们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纯粹的表达。但是,随着孩子的经验越来越多,大人的这种认可往往会发生改变,我们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就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动态的形象是不是像,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让孩子们去想象、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我们用绘画在说话,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说到“画”你会想到什么呢?那么谈到“画”与“话”呢?你又是怎么去理解呢?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来分享我的想法。
        首先说说美术教育,我们要通过孩子的外在形式来透视孩子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画的少,说得多。这个特点相信大家都有过经历,其实当一幅画画出来以后,用语言再来描述画的内容,恰恰反映的是儿童对绘画和语言两个系统的理解与使用,绘画作为一种图形符号,虽然在外在的形态上与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却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看看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说说画和话入手:
        1-画的表现手法我主要从大班的年龄发展来说:
        (1)半思维——就是故事半部分的猜想,可以是故事的前半部分的设想,也可以是后半部分的猜想。例如:我要讲了故事三只小猪,说到大灰狼来了以后,就让孩子们去猜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孩子们去画出来....后来作品呈现的时候有很多的惊喜,有些孩子画的是三只小猪被抓到了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打斗,也有孩子是画大灰狼被小猪打败了.....情节是被孩子们设计的丰富多彩。
        (2)主题的全思维——给到孩子们一个主题,让她们自己画。


例如:我上小学了,我的幼儿园....
        通过我的观察和实践,这以上的两种手法,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上的帮助很大,除去技能上表达之外,孩子们在学习时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品德很重要,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
        2-画是幼儿说话的一种方式。
        (1)绘画与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似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翼先生的专著《儿童绘画之心理》中针对图式期的儿童去概念画,明确指出了儿童绘画与语言的关系。他还指出儿童绘画发展在社会文化方面也同语言类似。
        (2)绘画与语言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从发展的顺序来看理解形象的确先于理解语言。例如,在早期涂鸦时期,虽然孩子可以画出不同形态的线条和形状,但是还没有明确需要的意义。在后期进入大量的写实后,绘画与语言的关系逐渐明朗起来。绘画与语言的关系会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绘画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大班孩子进入复杂阶段,绘画过程中会有语言的伴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语言用来扩展和丰富画面上看不到的内容.这个时候孩子的需要已,超越了与物体一一对应的关系,实现了语言的概括化功能。在动态绘画中,可以"意在笔先",就是可以自己找有思路和设计再去下笔。
        所以在大班的后期,会让孩子们先去构思在下笔,可以先有自己想表达的方向在进行绘画创造。
        3-画与环境的对话
        我们平时会把孩子的作品用呈现的方式去跟环境呼应。 环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环境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呼应,我们在环境上可以是欣赏,也可以是一种对话,我们可以把想说的融入在环境中,孩子们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在大班的孩子肯定面临毕业典礼,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进行与环境对话呢?在设计毕业典礼时让孩子们共同的参与,如场地的布置,服装的设计与整理等等....这些都可以是一种方式,
        孩子们的画是纯粹、是天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我们作为教师要鼓励孩子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动手动脑,丰富孩子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创造中得到创造的反馈,从而增加信心。我们在《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表达。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 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活教育”原则中,只要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去尝试与探索,画画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只要是他们愿意的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表达,这才是绘画的意义与乐趣。让我们多给一些孩子们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