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洪艳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阅读教学模式,补充了传统阅读教学阅读量小的缺陷,提高阅读速度,适应社会要求。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洪艳 211400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阅读教学模式,补充了传统阅读教学阅读量小的缺陷,提高阅读速度,适应社会要求。群文阅读对小学生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良好开展和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从选择合适的议题、选择合适的文本、结合积累字词和写作训练以及合理的问题设计这几个方面提出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策略
        一、走进群文阅读
        (一)群文阅读的界定
       总览目前对群文阅读教学这一观点的文献叙述,其最终来源于台湾小语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先生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演讲中提出的一个较为模糊的观念:“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的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的概念出现在这段话中。这段话大概展现了“群文阅读”的特点:相同议题、多个文本和探究性阅读教学。
        随着广大学者及教师对群文阅读的深入探究与了解,刘大伟和蒋学晶对“群文阅读教学”做了定义:“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群文阅读”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相差甚远,属于两个概念。只要是多篇文本的阅读都可以被称为群文阅读,例如师生共同阅读多篇论文,读者阅读多篇漫画。但是,这些不能称为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活动,它具有单篇阅读教学不可比拟的内在特点和独特价值,推动着阅读教学的革新和发展。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开放性
       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是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所有人参与谈论,采用认真尊重的态度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最后在完整理解文本的根基上达成一致看法。
        一位教师在上《黄继光》时,另选两篇文章《半截蜡烛》和《刘胡兰》.有个同学对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自杀行为表示不理解。他认为黄继光很傻。面对这个突发提问,老师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让同学们重新读课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终让同学们明白黄继光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他的牺牲展现了人性的伟大.成功化解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呈现出开放特点,每个人都能在安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那么老师就不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向教学目标方向靠近,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最终达到共识。
        2、自主性
        群文阅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身份转换成一个引导者。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领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诵和分析欣赏文章重点句子。但在群文阅读教学时,面对的是好几篇文章,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运用默读,略读,快速阅读,边读边思考的方式,快速抓住文章重点,通过老师的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发现答案。
       譬如,蒋军晶老师上“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选择一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六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在短短五十分钟的课堂中阅读七篇文章,以三个议题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个课堂中每一位同学都忙着阅读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 、探究性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启发学生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答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会一起思考回答。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训练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实施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议题
        1、议题要具有可议论性和开放性
        什么是议题?刘大伟和蒋军晶老师做出解释:“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以一个问题或问题群的方式呈现出来,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群文阅读,并最终推动学生表达陈述出自己对议题的看法或见解。”[3]
        议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可议论性和开放性。议题并不等同于主题.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但是能有多个议题。这一个主题传递唯一的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学生不能全面思考,只能被动思考,不利于他们辩证思维的发展,容易形成教条主义。其实,议题就是供师生议论的话题,而话题能有一个也能有多个。议题的最终呈现方式是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这样也就可以看出议题是可议论的和开放的。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基于每个人生活背景和思维习惯的互异,而观点的互异正是议题的生命力所在。
        2、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谈到了七到十一岁的孩子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有去自我中心化和可逆性的特征,面临问题能遵循逻辑法则仔细思考。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无法运用抽象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思维需要和他们熟知的具体的场景相联系。譬如,用同一问题分别问小学生和中学生:“假如你是老师,你如何治理翘课的学生?”小学生可能会说:“我不是老师,我不知道。”中学生可能按照他们的想法说出一些道理。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在选择议题和多文本时,教师就有了明确的选择范围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设计,与孩子所熟悉的具体生活场景联系,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低阶段的学生识字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阅读能力相对较低,选文可以是诗歌、童谣、故事、绘本等简单易懂又有趣味的文本。议题的特点可以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多文本的选择具有结构性和互文性
        群文阅读中的“群文”两个字就是指多篇文章,也就是“多文本”。合适的文本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文章选择过程中覆盖面要广,尽量包含不同文类的文本,包括各种文学类文本,如神话、寓言等,或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如新闻报道、说明书,还可以有形象直观的有声图像,如纪录片、电影等。”[3]
        多文本的选择有显著的特点:结构性和互文性。
        多文本的结构性选择主要包含这几个方面“以明确的线索进行组合;以明确的隐含意图进行组合;以明确的多角度议题进行组合.”[7]如“创世神话”群文以“体裁”为线索:友情类的群文选择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结局出人意料的小小说”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议题等例子说明多文本的选择不是随便挑选几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这几篇文章是有内在联系的。
        2、有序排列文章,深刻理解主题
        课堂上,多文本的呈现既不能每一篇独立呈现,也不能没有顺序地一起阅读。什么时候读哪篇文章都是需要老师提前设计好的,根据文章的特点和主题,按照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篇幅由短到长,主题层层深入的原则排列文章,这样才能看到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选择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林夕的《母亲的存折》两篇进行群文阅读,根据文章内容,由浅及深,先读《慈母情深》,再学《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最后读《母亲的存折》.第一篇文章了解母爱的包容迁就,第二篇文章了解母爱的严厉,最后一篇文章中了解母爱的细腻与平凡。从不同的方面感受母爱,层层深入地理解母爱的伟大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1]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0,(5): 16-18.
[2]于泽元,王雁玲和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62-66.
[3]刘大伟,蒋学晶.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J].南京小庄学院学报,2016,(1): 33-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