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夏慧菁
[导读] 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海南华侨中学  夏慧菁  570102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式的方式往往比老师的口语讲述更清楚明白,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进入教学活动,同时高中语文课堂氛围有时比较死气沉沉,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关系的,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笔者在讲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时,要求学生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如果直接讲解课文,学生很难深切体会到。这必然要联系苏轼人生的三次被贬经历,但是如果口述苏轼的人生经历的话,学生可能没有多大的兴趣听,而且讲得也不够生动形象,笔者从当下高中学生都很喜欢的哔哩哔哩网站上搜《历史那些事》中关于苏试人生经历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结果发现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苏轼的了解也更深刻,更容易领悟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讲《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提前安排好学生看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电影,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学生也能说出相关的一些知识,也就更能容易理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之感。
        2.延伸课堂内容,拓宽知识视野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首先要开阔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应该利用课后时间选择不同类型的书阅读,增加知识面,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好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教材的课文,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比如讲《小狗包弟》这篇课文,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巴金对包弟的歉意之情,就需要引入一些关于“文革”的知识,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关于“文革”这场动乱对于当时社会的迫害与影响的阅读材料,这样学生才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情。再比如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的时候,它讲的是母亲和父亲在爱孩子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母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靠努力赢得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迁移以前也学过关于这方面的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那么,学生阅读的关注点就不仅仅是所学的这篇课文了。再者,在教授庄子的《逍遥游》时,课后给他们推荐阅读鲍鹏山先生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学生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能读到一个跳脱于课文之外的“眼极冷,心肠极热”的庄子,更能深度理解庄子的历史意义以及当代意义。这种课堂延伸是深度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式。



        3.教授方法,加强阅读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一些阅读能力较差、阅读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中极易遇到阅读障碍,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人进行指导,可能会遭受挫败感,从而影响阅读积极性。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促悟,在读中进行思考。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都是精心筛选过的。尤其是其中的古诗文,富有音律美、节奏美、意境美等,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朗读,能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意图与心境,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在深度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诵读,诵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教师可以声情并茂的进行范读,然而当下很多教师在课上不敢读,不愿读,不好意思读,老师都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又怎么指望学生呢?当然,还可以通过播放朗读音频、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男女朗读等方式,但需注意的是,在朗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语速等。
        4.创新提问策略
        有的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不停的发问,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反而起不到多大的效果,这些问题大多比较随意,问题的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其实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并且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本该就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如果教师不停发问,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来,那么全班人的课堂就变成了几个人的课堂,这就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相违背,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比如陆蠡的《囚绿记》,为什么作者要选用“常春藤”这株植物呢?这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常春藤看似只是一株绿色植物,但它富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我们可以先从标题中的“囚”来看,“囚”字中间是个人,但作者囚的是植物,那就应该用“困”字最合适了.其实不然,用“困”字只能看出故事情节,而“囚”字不仅能告诉了我们故事情节,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在这里将常春藤拟人化,是想要告诉读者─他禁锢的不仅仅是一株植物,更是一株有人性的朋友,是比作者自己更坚强的人。其次通过作者对“常春藤”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结论:高中生无论是在认知、情感还是思维方面,他们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需要向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因此深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尤为必要,同时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吴红丽.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S2):53-57+75.
[2]浦培根,成晨.人则有法 深而有度——关于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再思考[J].江苏教育,2017(27):39-40.
[3]沈在连.高中语文“定篇”课文深度阅读教学的调查与分析——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0):117-121+2.
[4]王毅.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1):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