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王德先
[导读] 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 王德先  6570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提高课堂有效性需要每一位教师对受教学生进行多元调查研究,对教学情景进行提前筹划与预设,对自我课堂角色进行反思。
关键字: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情景  课堂角色
        近年来,关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书籍、文章、论坛层出不穷,很多专家、学者围绕高效课堂提出很多见解,这些见解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到学校后就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首先在于研究学校校情、授课班级班情、学生学情,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育应该往深处看,应该往每一个学生特征上去看,因为课堂的高效性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而学生的认知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分析能力、合作程度等各种因素。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影响受教育者认知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系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教与学高效,教师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只有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围绕学生认知,对每个学生进行方方面面调查研究,教师才能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的学习,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高效的学习。当然,只有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研究。目前,同一个地区的考纲、教材甚至教辅均是一致的,但是同一地区的受教育者在学情上是不一致的,所以完全照搬千篇一律的考纲、教材、教辅等是不合时宜的。所以,为了达到课堂高效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对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开发本土、本校课程。当然,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还是要遵循立德树人目标,遵循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以免迷失课程方向。有了适合学生的课程后,高效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和学生学情,对课堂进行充分构思,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设计,这些构思和设计都必须把握有效性这一原则。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下获取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主动带入学生角色,站在学生角度设计课堂教学,从学生角度审视所有环节的设计,不可以自我认知水平为中心进行课堂设计。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学过程的高效,让课堂成为“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平等民主的、探究的学习”。


教育工作者力求让教学过程的高效就需要走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课堂变革,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静悄悄的革命。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出讲台,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改教师“教”为中心为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反思和定位自我角色,要“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所以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足学习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提高学生参与度需要课堂教学体现充分的民主主义,教师要敢于放手,不搞一言堂,教育教学不能太过强势,要承认多元,学会兼容并包。教师只有先把学生放开,让他有了自由,他才有可能慢慢学会自主和自律。与此同时,课堂的高效离不开我们对教学中所有资源的调用,充分营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互助的、反思的、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强调与事物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共享,让教育自由呼吸声。高效课堂需要给学生留有空间,给他们自由呼吸,需要将教育教学的共性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在思考“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这一问题时,我得出了一个我自认为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很多教师把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实践成单边活动,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特长、态度,教学成了无观众的“独角戏”。
        有时候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课外作业很多?为什么孩子课外需要辅导?为什么孩子在课外需要请家庭教师?很大原因是我们没有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工作,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我们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正真“减负”。教学绝对不是时间的累加,也不是流尽无用的“汗水”,无效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害怕学校,害怕课堂,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痛”。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和落实高效课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跟上时代潮流,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受教者的多元情况,对自我进行“静悄悄的革命”,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个助力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让学生走向幸福快乐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重新定义学校》,李希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