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宋彦兵
[导读] 2016年云南中考政策实施改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让很多老师备受煎熬。

云南省宣威市祯祥初级中学  宋彦兵    655400

内容提要:2016年云南中考政策实施改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让很多老师备受煎熬。中考分值降低了,学生不重视,课堂不好掌控了。《道德与法治》科目需要老师们改变功利化认识,搞活课堂,在升学考试和课堂教学乐趣间找到契合点。
关键词: 中考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思考
        2016年云南中考政策实施改革,《思想品德》科目的分值由100分降为合格计10分。科目名称随后改为《道德与法治》,改革以来,老师们面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老师感觉课堂比以前难掌控了,因为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多了,有的学生干脆不听课了,加大了老师的管理难度。另外,道德与法治老师的地位似乎也一下子低下来。当然,也有老师觉得改得好,升学压力减轻了,也该为学生减减负,也许能更好落实思想品德育人的学科价值。
        多年来,面对受升学压力,相信很多老师都在干着急功近利的事。课堂毫无趣味,单一的讲解传授知识,题海战术,督促学生大量的死记硬背。结果是考分上来了,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却并没太多变化,苦读三年书本一扔,一切又回归于零,基本失去了学科功能。我认为中考改革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只要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尝试,让呆板的传教式课堂融入更多创新元素,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真正站在学科功能的高度,认真审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一定会受学生欢迎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呢?下面谈谈个人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需要转变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功利化认识
        任何学科一旦承受更多的功利色彩,必然无味,也是无趣的。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作为教师个体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两者也未必矛盾,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创新能力。其实大胆创新,把个人的得失看淡些,把升学成绩的因素弱化些,扪心自问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课吗?我想一个真正受欢迎的老师,最终成绩是不会差的。当然,受学生欢迎并不是一味投学生所好,而是源于对学科价值的认同,源于对老师学识的崇拜。如果你一味去灌输知识内容,忽略学生的情感,一味想着出成绩,可能适得其反。在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一直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注重兴趣的培养,淡化死记硬背的内容,开开心心的学,开开心心的教,最终升学考试成绩也不比别人差。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几点探索
        1、解构教材,用活教材。
        有些教材内容可以直接用,有些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例如人民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走近老师》,列举的的一些案例,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可以挖掘我们身边的事例,最近新闻热点的事例。记得上《我们的老师很特别》一课时,我选取了佳木斯市张莉莉老师救学生的故事,那是当年热点的一个事例,上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相关新闻。


学生既感兴趣,又可以感受的现实中人性的真善美。还有一个很好的素材,一位女大学生到一偏远山区支教,原本支教一个月就走,没想到要离开的那天早晨,孩子们全来送她,看着老师远去的背影,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诵老师教他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震撼人心的朗诵留住了老师。非常具有人性真善美的画面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我们为何不选呢?
       2、重视多种形式的课堂组织。
        如果一节课总是一板一拍的导入,讲授,记笔记,读,练习的模式,学生感兴趣吗?大胆的改革课堂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效果或许会更好,淡化知识的讲解,重视从体验中感悟。记得在上人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网络时代该怎样玩?》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大家都熟悉的《英雄联盟》游戏,其利弊通过一番讨论观点即已明确。课堂上还组织学生画知识图。主体是“网络时代该怎样玩”,枝叶是玩的利弊。有的同学画一棵树型,有的画成一只小船,很多的创意,让人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这简直是一堂创意大赛课。课堂可以讨论,可以朗诵,可以动手实践......,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
        3、让课堂延伸到课外,或者说大课堂教学观念。
        《道德与法治》老师应该有敏感的触角,善于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素材。可以这样说,《道德与法治》老师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诗人,是哲学家,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虽然有点夸大了,但一位思想品德老师如果是一个有这样追求的人,那么,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都可以成为他的教学内容。自然山川,鸟兽虫鱼,大街小巷,人世百态都可以用来丰富课堂。例如:我们可以用手机、数码相机在一些灵感突发时拍些当地自然遭到破坏的图片,大街小巷的垃圾之类,在讲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国情章节可以用一用。周围的生活,亲身经历的生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可以调动学生从生活中学会搜集素材,对素材进行归类,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应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同时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面对《道德与法治》科目在中考中分值降低的政策,《道德与法治》科目还应不应该重视知识性的学习?
        搞活课堂是为了更高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获取知识,并不等于不要分数。我们更应该强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多关注教学本身,那么,中考成绩也不会差。作为中考科目,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不可能置学生的切身利益于不顾,学科知识肯定得学习,只是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教学如何更科学,教育功能更有效些。
        总之,在中考改革背景下,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有效,使师生在教育教学的双边互动中找到教育教学的乐趣,回归《道德与法治》学科正常的学科价值,需要我们热爱《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广大同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在升学考试和课堂教学乐趣间找到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国外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问题与未来趋势[J]. 张紫屏.??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4)
[2]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转换研究[J]. 刘桂辉.??教育与职业.?201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