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孙林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孙林
[导读] 面对当前教育技术、手段内容的不断创新,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

浙江省义乌市吴店小学 孙林


摘要:面对当前教育技术、手段内容的不断创新,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数学教育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开放的,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和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一、师生合作,勇于创新
        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合作、民主关系,做到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动适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需要的状态,和学生一起研讨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感情会更融洽。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中,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更愉快的学习。学生敢于发言、争辩,这才是创新的良好环境,是产生创新的萌芽。
        如教学“商的近似值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计算10.92÷6.2(保留2位小数)
        在教学中,我没有暗示,而是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完成。按常规,学生必须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而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其他同学还在计算时,能很快地说出商的近似值是7.6,并能说出这个结果是在当他们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后,再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这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不受课堂教学“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利用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大胆地探索,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善于捕捉,显然学生的算法是带有创造性的成分,算法既简捷又巧妙,具有创造性,对此教师和表扬和鼓励,使得他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和创新的乐趣。
        二、利用开放式思维,促进好奇心的形成
        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说:“强烈的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因此教师要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利用下面一道竞赛题作为提高题:
        一个长方体豆腐块长15cm,宽10cm,高4cm,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之后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那么这个大正方体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刚才始摸不到头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个在那冥思苦想。我提示道:在变化前后哪一个量可以看作是没变的?学生们思维活跃起来,说:将长方体割成正方体后,体积没有变。
        原来长方体的体积:

        变成正方体体积不变,所以这个正方体棱长为10cm.
        所以这个正方体表面积为.
        因此,学生只在产生好奇心后,才能通过探寻,通过实践,用创造性性的思维学数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还能联系学生的创新情感。
        三、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过的:探究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有了疑问,学生心理才会有解决这个疑问的动力,正是通过疑问,创造性思维才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为什么开始,提倡思路的多、新、活、奇。实践证明,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1、在新、奇中悟到解题思路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后,安排了这样的练习题:
        “有一个人从甲地翻山到乙地去。路程有27千米,共用7小时。已知走上坡路每小时行3千米,下坡路时每小时行4.5千米,照这样计算他由原路从乙地返回甲地要用几小时?”
        能否有巧妙的方法解这个问题呢?师生经过讨论,何不用整体分析的方法解答呢?学生说出,既然是原路返回,那么他就走了两个27千米。去时上山的路正是回来时下山的路。同样,回来时的上山路,正是去时的下山路。可列这样的算式:
         27×2÷(3+3)+27×2÷(4.5+4.5)
         =9+6
         =15(小时)
        15-7=8(小时)
        由此可得:那个人由原路返回时所用的时间为8小时。
        又有一组同学列式为:
        27÷3+27÷4.5
        =9+6
       =15(小时)
        15-7=8(小时)
        这种解法更是简洁而巧妙。我和同学们都为这种巧妙的新思维而欢呼鼓掌。
        2、在联想中,想到解题思路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
        如我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就出示一组数:4、6、8、5、7、9、11、15、17、20、19并提问:说出哪个数被3整除?接着又出示334、963、8010这样一组数,看谁尽快说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思考一阵,有的学生拿笔去算,这时我又让学生随便在黑板上写出数,考我,当我马上说出答案后,学生们很惊奇,觉得里面肯定有窍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之后我们一起合作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提升创新理念,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形成新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教学活动中积极向上的富有成果的意识形态,它是我们教好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而在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动机、欲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潜力和聪明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小学数学课学习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金娟;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年07期
2.罗新珍;;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浅论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3.唐艳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