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思维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杨郎养
[导读] 我国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解题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性,而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提升。

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心小学   杨郎养

摘要:我国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解题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性,而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提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鼓励其一题多解,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解题;思维模式
       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其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思维。
        1.培养学员独立审题
        作为数学答题的第一步,审题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数学审题就是需要理解应用题的含义,明确其中的问题、条件,进而了解答题的角度以及要求。
        在应用题解题时,有的孩子一看到题目太长,就出现了畏难情绪,这便是由于不会审题而导致。在教学时,必须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提炼出问题的核心内容,学会构建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审题能力,需要设置出多元化的数学应用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知识的区别和联系,鼓励学生复述题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应用能力。
        2.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在数学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单纯的借助公式进行进行解答,进而一旦出现习题的变化,学生的答题错误率就提升了.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形成一题多解的方式,确保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
        以习题“梨和苹果的总数目为24,已知梨的数量为苹果的 1/2,求梨和苹果各有多少个?”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设置未知数进行习题解答。在常规的基础思维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学习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推论法将梨、苹果分为 3 份,其中梨、苹果分别为1份、2份,随后引导学生以此进行习题解答。找寻正确答案。总而言之,一题多解方法的运用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3.数形结合思维
        基于新课改工作的推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维进行答题,从而促进小学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1.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
        所谓的数形结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使用几何图形来帮助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数字理论变的简单明了,从而由此加深了学生的相关理解。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教师通过出示题目“一杯饮料,小明喝了饮料的一半还多20毫升,这杯果汁原来有多少毫升。”来进行相关的习题演练,并作出讲解。事实上,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会由于缺乏相关的思维概念,继而作出200×2+20的运算,并得出果汁原有420毫升的错误答案。
        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教师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除了进行传统的授课讲解之外,还需要在这一环节中穿插图形,相关图形见下图。

        


        通过相关的图形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对于这一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使得学生明白,如果采用上述的做法进行解答,就会误以为200毫升就是饮料的一半,继而导致解题的错误性,并得知实际的解题步骤是(200+20)×2=440。
        通过相关案例可以得知,图形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的理解,并推动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
        3.2数形结合,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以形教学,优化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还需要以数教学,带动相关图形题目的解答。事实上,通过数学计算进行相关几何图形题目的解答,能够培养学生相关的空间思维能力。
        以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教学为例,这一课讲述的数学知识点是立体几何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继而帮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拿出两个长为15cm,宽为10cm,高为5cm的长方体,并提问如何摆放才能使得这两个立方体合并之后的表面积最小。
实际上,学生通过实践,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具体摆放如下图。
                   
                  
        通过对于摆放之后的立方体的表面积进行计算以及分析之后,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两个长方体的重叠面积越大,即说长宽高的总和越小,拼凑后的新的立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能够快速的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之外,还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以及抽象概括这三个环节,加强了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继而培养了学生的相关能力。

        结束语:
        为进一步满足我国小学生数学教学的需求,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学人员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解题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搭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了强化理论教学、优化一题多解以及数形结合思维。笔者认为,着相关教学方法的贯彻落实以及小学教师教学理论的转变,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毕竟获得长足的进步,并由此带动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为其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学生数学解题的思维提升,完成小学数学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初生.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方法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0):31-32.
[2]马文杰,李恩瑞.中小学数学作业基本设计原则:反思与重构[J].教育导刊,2020(02):62-70.
[3]李祥珍.小学高年级数学中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9(08):75-76.
[4]宁连华,王薇.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习惯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2):67-73+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