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梁丽莉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梁丽莉
[导读] 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第一小学校   梁丽莉   150090

摘要: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教学中,通过设立生活情境可以使小学数学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快速提升学习的效果。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就生活情境在其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运用
        众所周知,数学是小学的基本课程之一,与生活息息相关,老师们在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从实际经验出发,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创造生动的教育环境。由于学生们初次全面地接触数学概念是在小学课堂上,理所应当地与学习成绩划等号,忽略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且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具有逻辑性,但一部分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天赋,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尽可能运用学生们所熟悉的的事物,把教材中较难理解的抽象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活场景,达到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的目的。
        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
        (一)符合学生的学习阶段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基础和特征。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采取比低年级逻辑性更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知识时,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初次接触立体模型,需要通过观察和触摸进行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就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具体形象,并联想生活中相似的物体。如果采用低年级的情境创设方式来教高年级学生,反而会让学生不感兴趣。
        (二)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生活情境要符合生活常识。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的问题,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运用生活经验,向学生展现相应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技术向学生展示圆形桌子的图像,需要给桌子挑选一块桌布,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桌布的大小,引导学生用书上的知识,测量桌子的周长,计算圆形的直径、半径、面积。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运用数学知识。
        (三)开展实践教学
        在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和学习深度。利用小学数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计算墙面积、水桶体积等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避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要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情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1]。
        二、生活情境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也是学习数学的途径,能够让学生们加深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遇到相似的情况可以触类旁通,进一步将课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在整个环节也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授课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和讲解基础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因此,老师在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时,首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出一个现实中值得思考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帮助他们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简化专业的数学名词,或者对专业的知识进行通俗地解释和举例,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解数学面积和体积时,如果平面的图形让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剪纸的方式,结合数学思维制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通过实物进行观察测量,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数学公式和定义更加深刻,也能够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学习经验。
        (三)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情境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们的生活极为重要,这也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哪种程度。当教师们结束教学时,需要在课堂总结上回归生活,因为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足以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计算问题。如在学习计重单位的知识时,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两个计量单位不同的天平秤,分别是克和千克,这种通过非常直观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白克和千克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两个单位的换算,甚至延伸至更多不同国家常用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2]。
        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合理地联系生活情境,将单调的数学问题换成日常生活背景,总结出数学知识点,再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充分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们通过数学思维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规律,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创立生活情境的方法对培养小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富.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文库,2017(13).
[2]韩志军,马晓梅.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