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李金明
[导读] 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变革,在这一过程中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大连南金实验学校    李金明

摘要: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变革,在这一过程中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正是培养道德和法治意识,打下道德和法治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当中,课堂是师生交流、知识传递的重要场所,必须立足于课堂,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探究
        前言:新课改强调了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 强调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道德和法治意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道德和法治教育,把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来。但是目前中学对于道德和法治教育还不是非常重视,对于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渗透力度还不足。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一、立足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实体,但是它们也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形而上的东西,我们不单单是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内化为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一部分,更好的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即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产生联想,从而更好的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理论。例如:在《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的学习当中,列举我们生活中在电脑、手机上可以开展的种种活动,想想自己周围的人是否使用手机,从而得出网络已经普及的事实,让学生认真回忆自己的上网时间和经常在网络上干的事情。举例有人发表的不良言论所带来的影响,大众对于这些不良言论的一些反应以及国家的处理措施,这些不良言论影响了网络空间的运行,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些许的困扰,让我们的心情也受到了影响,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感受一下从而让大家更明白健康网络环境的重要性,更加自觉的维护网络环境规范。
       二、重视教学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学生的核心素质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这就要求老师更加的重视教学过程而非是教学成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这些理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的准则,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去享受学习的过程,去积极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道德和法律意识。例如:在规则同行的《尊重他人》这一课当中,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社会是如何要求我们去尊重他人,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尊重,这些理论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这些理论才不会仅仅只是理论,它才会内化为我们的品质,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介绍我们尊重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成为社会准则,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通过具体案例以及课堂讨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更好的铭记在心。
        三、立足课本回归教材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传递知识,保证学习效率的重要场所,是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最终都是要回归课本,通过课本的知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概念,之后在向外扩展延伸,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所以在小学道德和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课本回归教材,从教材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理论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例如:在《心中有法》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之中,要立足课本,从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三个方面来讲解如何做到心中有法。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具有强制力所有人都必须要服从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相关的法律,切忌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在了解违法危害和如何做会违法之后才能够不去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预防犯罪行为的产生,当然法律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护大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在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来进行维权。立足课本讲解明白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四、积极开展情景模拟
        我们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要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和法律准则,并且按照社会的希望采取行动。但是书本中的情景很多我们并不能够亲身经历,会有很强的距离感,所以要模拟相关的的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景,更深刻的了解相关的理论。例如:在《同住地球村》这一课的学习当中,讲的国际化,是国际的交流,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逐渐深入,表明了多国人民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外国人,也没有出过国,感受不到这种氛围,也就很难理解课本所表述的内容。这就需要进行情景模拟,进行人物扮演,表演不同国家的人,大家先通过书籍、影视等渠道了解不同国家的人文环境,之后再扮演任务,进行国与国之间的这种对话和交流,模拟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国与国之间交流联系更加密切的现实,从而更好的了解书中所表达的内容。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的措施。但是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讲解知识点,将理论化、枯燥的知识填鸭式的传递给学生,这样的循环往复,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厌恶,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必须要丰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尝试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例如:在《师生交往》这一课的学习当中,师生交往是我们老师和学生都要面临的一个话题,是贴近我们生活的、可以最快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也是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一个话题。在这一课的讲解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过去和学生们相处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共鸣,讲故事的形式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多多进行课堂提问,大家组队进行回答,对于回答优秀的组进行嘉奖,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结束语:新时期教育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核心素养培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要立足生活实际、重视教学过程、立足课本回归教材、积极开展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董兴广.基于五步导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97.
[2]孙巧霞.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79.
[3]陈娜,叶世农.基于积极政治认同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8):1-3+129.
[4]徐华.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6+1”教学结构[J].教育科学论坛,2020(22):78-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