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杨开
[导读]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浙江省绍兴市大唐街道草塔幼儿园   杨开 311812

【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20世纪以来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一直备受幼教领域专家的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大多数幼教专家的研究课题。但是,能够真正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措施仍旧很少,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理论,幼儿攻击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探讨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 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问题却日趋严重。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很少有哪个课题像它那样,引起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定义
        幼儿的攻击行为虽深受心理学家们所重视,研究历史也较长,但迄今为止尚无统一定义。
        心理学家对攻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剖学家认为, 攻击主要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某种伤害的行为。习性学家指出,攻击是指导致另一个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判断定义认为, 所谓攻击, 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行为做出的一种判断。巴伦提出了攻击的五个要素:第一,攻击是一种行为,而非情绪或态度;第二,具有攻击意图;第三,攻击造成躯体损伤或心理伤害;第四攻击的对象是人第五,攻击的对象具有回避攻击的倾向。
        综上所述,攻击行为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所有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二、各大理论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理论解释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本能论、习得论和认知论。
      (一)本能论
        1923年,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指出:“在个体中对危险的死本能的处理有不同的途径一是漫无休止的自我折磨,一是以攻击的形式转向外部世界。” 1930年,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文明及其不满》中再次指出:“攻击的倾向是人的天生的、独立的、本能倾向。”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 它是通过遗传而不是学习获得。 在他看来.攻击主要源于本能的、天生的驱力,就像人有性本能、饮食本能、防御本能一样, 人也有攻击的本能,只是它旨在破坏和结束人的生命。弗洛伊德把人的暴力攻击行为归结为人内部天生的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如果能量的宣泄指向内部、指向自身,就表现为自己折磨自己,摧残自己,甚至自杀;若是指向外部, 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
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在《论侵犯》(1963)一书中指出“有机体的攻击有着自己的动力来源,不用接受外部刺激,而且攻击的能量累积到一定限度以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刺激予以释放。” 洛伦兹通过对动物实验的研究,推论人的侵犯行为和动物一样都是出于本能行为。他认为人类对他人的爱和友谊可以阻碍外显攻击行为的表达。



       (二)习得论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多拉德等人在《挫折与侵犯》(1939)一书中首次提出“挫折 — 侵犯”假说。多拉德指出:“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的结果。更准确地说,这个观点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先决条件的,同样,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多拉德认为,各种攻击行为,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宣泄的方式。人只要将挫折引发的攻击驱力宣泄出去,其攻击的可能性就可以大为降低。
        (三)认知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奇和克里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 对幼儿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他们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  任何一个完整的行为,它都要建立在以下五个步骤上,攻击行为也不例外: 第一步, 编码社会线索,即注意外部线索; 第二步,解释社会线索,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解释,并且对事件进行归因; 第三步,搜索反应,人们确定有哪些可以采取的反应; 第四步,评估反应,在进入可能的行为反应之后,人们必须确定那些反应的可接受性,并且要从中做出选择; 第五步, 做出行为反应,人们根据其所规划的采取行动,执行自己的选择。道奇的这个模型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如果每一个步骤都能处理好,它就能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如果幼儿不能按顺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在任何一个步骤发生偏差,都有可能引发攻击行为。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因素的影响。其中后天因素中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区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影响较大,这里也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 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其攻击行为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的波动影响极大。 现在的很多家长,他们本身就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 稍不如意脾气就上来了,而且拿孩子当出气筒,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一顿拳脚。但开心时又什么都好说,把一切规矩、自身形象都抛之九霄云外,和孩子尽情玩耍,疯个够。
        等他们到了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也就产生了。而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如果说家庭式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那么幼儿园教育则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二个教育场所。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再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所以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教师教养方式方法是否得当,也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幼儿的攻击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矫正,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都应足够重视这一问题行为,合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使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93-95
[2]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6,(7):75-77
[3]鲍立铣.攻击[M].东方出版中心,2007,(8):100-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