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王雅隽1 王泽瑾
[导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合作学习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山市第三十中学小学部   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六班    王雅隽1  王泽瑾   063000;  2056038)

摘要: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合作学习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对小学语文课堂观察和对师生的访谈基础上,了解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仍存在教师不认可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操作不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师角度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即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教师制定合理的合作学习计划;教师要培养学生社交技能;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
        一  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而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至今仍未有统一的表述。美国合作学习研究专家约翰逊·戴维等人认为:“合作就是一起工作来完成共同的目标。在合作活动中个体探索结果有利于他们自身和整个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学习就是教学上利用小组,以便于学生一起工作,使他们自己和互相的学习达到最大的限度。”这种表述符合常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易于理解,但偏向于经验性。黄政杰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的、有结构的教学策略,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这一表述比较规范地揭示出合作学习一些内在的特征,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合作学习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形式,还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合作学习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程的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1)合作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合作学习一改传统教学的灌输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需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到基础知识的掌握,口语交际的沟通,大到文章思想的争辩,你来我往的思想情感火花的迸发,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个体独特人格特征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2)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合作交流中既学习了知识,交流了情感,同时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提升了交往技能及其他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合作学习倡导的多边立体互动观,由以往重视师生互动发展为不仅重视师生互动,而且重视生生互动,因而它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语文课堂带来更多惊喜与可能。
        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对语文课堂充满期待
        在以往的竞争式学习中,成功者只属于少部分人。而更多的成绩中等甚至差的学生在一次次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慢慢地对语文失去兴趣,变得消极厌学,对自我更是产生怀疑。而在合作学习中,组内的合作有效地代替了恶性竞争。


在异质的分组内,为了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组员互帮互助,即使是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尝试发表见解,在得到帮助与帮助他人的同时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渐提高学习的信心。而在对自己有着积极认知的同时,学生对于语文的课堂便也会多了份积极的期待。
        3.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为语文课堂创设良好氛围
        竞争性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间的互相对峙,关系紧张。有研究表明,同竞争性学习、个体性学习相比在合作学习情境下,学生之间能产生更多的人际吸引。[]在合作学习中,组内有着共同学习目标,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以另一个人的失败为前提,反而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各尽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依赖。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产生团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集体意识,也使得人际关系和谐友善,为语文课堂有序高效地进行创下良好氛围。
        4.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掌握着知识诠释的话语权,而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鲜有学生与教师真正的平等交流,更很少出现学生对教师产生知识的质疑。这样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更会造成教师自我更新动力的缺失。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多地是知识的自主探究者,而不再单单是被动接受者,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使得在课堂的合作互动中使教师获得更多新生成的信息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认可合作学习方式
        在对笔者实习学校的一位五年级语文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她对学校要求的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将课堂交给学生的做法并不完全赞同。然而,该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并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会增加维持课堂纪律的负担,为学生开小差提供可乘之机。该教师还认为,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样突然强化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讲,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发现,很多教师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
        (二)教师在引导合作学习时操作不当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观察发现,合作学习的流程一般是:教师抛出问题学生组内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在这一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都很重要。但是教师往往通过教学参考书来拟定合作学习的问题,让学生组内讨论时并不能够讲清每个组员的责任,只是笼统下达命令,代表发言环节也像是在走过场,学生汇报倒是教师认为的教学重点,在汇报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很单一。这样,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完成了,但每一步都实施的不够细致有效。
        (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流于形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学生往往不能将主体地位展现出来。当教师下达合作学习任务后,学生便聚在一起先听优生发言,学习优秀的同学的观点往往就代表了这一个小组的观点。成绩相对差一点的学生也甘于“拾人牙慧”。用来交流讨论的时间更多的会被教师用来安排小组成员汇报各自的任务。例如,有一次在五年级听课时发现,当教师下达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各小组同学纷纷议论起来。我凑近某一小组仔细听他们如何讨论。只见他们其中一个成绩好一点的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在一旁面无表情的听着。等该同学发表完之后,该组同学便直接分配起任务来,“等下都一起举手啊。”“你是组长你来汇报。”“你来说这一句,我说这一句。”……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徒有热烈讨论的表象,鲜有互相支持与配合,也没有协调解决问题,不能算作真正的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马超.刍议开展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J].教育探索,200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