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研究 黄振华,黄平森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黄振华,黄平森
[导读] 加强党支部建设,是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广东中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黄振华,黄平森  528402

[摘要]:加强党支部建设,是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因此高等学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提升党支部组织力为着力点,推进党支部工作全面提升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1]中共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当前高等学校的各类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自觉贯彻党的主张,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内涵解析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力是指组织人们去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它是领导者成功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本领特征。[2]高等学校的党支部包括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体现在对全体教职工和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整合、引导和动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高等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依靠二级学院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深入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整体合力。
        提升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需要从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包括最顶层的高等学校党委、中间层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和最基层的党支部。首先,应该进一步优化党支部的设置方式,确保党支部全面覆盖;其次,应该要理顺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关系,逐级压实党组织主体责任;最后,应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功能。使党支部三方合力,能够有效的整合和调动力量,从而有利于党员的发展、教育与管理,有利于党员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促进学校战略目标实现。
        二、新时代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高等学校党支部要针对问题重点发力,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要坚持问题导向。目前,高等学校党支部建设面临问题的主要表现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
        许多高等学校党支部设置不够灵活。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比较单一,多数学生党支部设置采用按年级、班级“横向”设置。按正常情况,本科生党员从入校递交入党申请书到转正,一般需要两年多时间,最快到大三上学期才有学生正式党员。学生党员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到大四毕业,党组织关系即转离学校,导致高等学校学生党员整体的流动性很大。学生党支部如果按照“横向”年级来设置,那么,在大一、大二阶段党员数量极少,大四阶段党员最多,如果大四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离学校,那么整个大四年级党支部党员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有可能成为“空壳”党支部。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 (试行)》(下称《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党支部应该要认真贯彻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照规定组织召开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和组织生活会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支部执行《条例》规定不够严格,支部没有建立完善制度来贯彻落实《条例》规定;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党课制度不规范;有的党支部注重“大水漫灌”,忽视“精准滴灌”,注重“数量”达标,忽视“质量”过硬;不同程度存在形式化、表面化问题。
        (三)队伍建设不科学
        首先,存在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选任程序不够规范,对党员的民主推优、工作考核等比较粗放随意,对师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够到位,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够严格,问责力度不强等。尤其表现在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选配上,由于本科生年级学生一般要到大三上学期才成为正式党员,才基本具备担任支委的必要条件。然而,大四又面临实习,多数情况有半年甚至更多时间不在学校,那么由本科生担任支委,既存在流动性大,也存在实习期间对支部工作心有余而力不从的问题。其次,不少高等学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身份,地位不高、动力不足、激励不够,某种程度上形成“重业务,轻党务”的党建工作偏向,导致他们对党支部建设不上心,甚至敷衍应付,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受到削弱。
        (四)保障措施不到位
        高等学校党支部开展工作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党务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保障和党员活动场所保障等。当前,高等学校党支部党务工作人员配备普遍以兼职人员为主,专职的党务工作人员不多,而且存在专职不专责、党务知识不扎实和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党支部工作经费和党员活动阵地等保障落实不到位;党务工作人员待遇问题比较突出,党务工作岗位职责不够明确,加上党务工作大部分均为兼职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党务工作变成是义务性业余性工作,以致党务工作人员待遇体现不出来。
       (五)党员发展培育教育管理工作滞后
        高等学校党支部党员发展工作首先表现出程序不够规范,其次表现出发展党员结构不平衡。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在“精准发展党员”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党支部党员发展工作变得固化,只是简单完成上级党组织下达的发展计划,而对党员发展的基本条件把关不准、政治审查不严格、发展对象集中培训走过场,预备党员预备期考察不到位;高等学校教师党支部党员发展工作更是严重落后,大部分高等学校教师党支部多年没有发展党员,有的有发展党员但结构失衡,没有针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开展党员发展工作,造成高等学校教师发展党员结构不平衡。
        高等学校党支部党员的教育工作滞后,主要体现在:其一,有的党员政治信念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意识淡薄,不仅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甚至出现违反“四风问题”“八项规定”、有辱师德师风的现象。其二,一些大学生党员没有按照党员基本条件严格要求自己,缺乏党员必备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党的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素养不足,党性观念淡薄,做事追求功利,价值观有所偏差;其三、有的学生党员不思进取,生活和学习的自觉自律意识比较差,甚至还违反校规校纪,没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定程度上破坏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良好形象。
高等学校党支部对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其一,大学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隶属不清,转接工作管理缺位,不时突现失联党员现象;其二,对党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不规范,有的党支部没有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精神核算党员党费缴纳标准和定期开展党费收缴工作;其三,有的高等学校党支部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如党员重教学科研、轻党务工作,没能把两者很好结合起来,使得一些党建工作被边缘化,没有发挥党建工作引领、支撑、服务其他工作的作用。
        三、新时代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路径
        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党支部要为学校完成这个根本任务提供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就要贯彻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要求,切实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着力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学校党员和干部组织起来,把全体师生员工动员起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学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一)健全党组织架构,提升党组织凝聚力
        首先,明确党支部设置原则,规范党支部的设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 (试行)》明确指出:“党支部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支部。”[3]高等学校党支部是学校党委与广大师生员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支部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因此高等学校党支部的设置应该依据专业分布情况、学科结构情况、队伍结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应有利于党支部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高等学校党支部有效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机构当中比如:学生党支部一般按专业与年级结合设置人数不应超过30人为宜;教师党支部一般按系和教研室等内设教学机构实体设置。结合高等学校学生党员整体流动性大的实际情况,按照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的目标,把党支部按专业“纵向”设置,这样,即使毕业年级学生党员大批离开高等学校,党支部也不会成为空壳支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依然可以有效发挥。
其次,做到党组织全面覆盖,扩大党支部覆盖范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扩大党支部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3]党支部的工作是党的最基层工作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支部的先进性体现出来,所以党支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和落实的组织保证。当前,高等学校党支部的设置方式主要还是依托班级、年级、专业、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学系部、学科等方式设置,依托这个方式设置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现时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种设置方式已经不能保证全面覆盖全校所有人员。因此,新时代的高等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党支部设置的方式,不能够以简单的按部门、专业、班级、学科划分学支部,应该以创新的方式设置覆盖全面,可按党员的兴趣爱好、活动相似、志向相的不同群体灵活划分,应该注重提高党员管理的有效性和便利性。比如:教师党支部可以依托重大项目团队、科研平台团队、创新工作团队等项目组建党支部,或者依托党员业余兴趣爱好来组建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也可依托创新创业团队、科学研究团队组建党支部,或者依托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学生工作机构组建党支部。
        (二)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严肃党内组织生活
        首先,要严格执行党组织的各项制度,增强支部党员的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针对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要严格落实“三课一会”制度,开展“两学一做”长效教育,开展“不忘初心”党性教育,促进党建组织活动和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避免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和组织生活的形式主义现象;要加强执行力,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认真检查和评价党员在党支部建设和学习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坚决处理不合格的党员干部。在此过程中,党支部书记必须敢于硬碰硬,敢抓敢管,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公平公正、奖罚分明。



        其次,健全党支部考核机制优化考核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上,不能仅仅盯着面上的工作台账准备情况如何,还要实地走访支委班子成员、所在支部的党员和本单位的师生群众,要看支部的党员对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看本单位师生员工的反馈,看有没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否围绕了高等学校中心工作,党支部是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否将“学”“做”紧密结合,是否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健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质量评估体系,执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考核验收机制,才能真正把每一个党支部都锻铸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主心骨。
        最后,创新党建活动方式,提高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伴随网络技术普及,新媒体平台日益成为各类组织的主要活动载体和方式,高等学校党支部建设必须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党建活动方式,提升自身组织力。党支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内容与方法,减少传统的开会、念文件、读书报等较枯燥的组织生活方式以及党员教育方式。可利用以QQ、易班、两微一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搭建高等学校党支部党建平台,针对党员、本科生及研究生党员等不同类型学习对象特点,创建不同类型新媒体党建平台,增强支部学习教育的时效性。鉴于当前高等学校师生使用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十分普遍,高等学校党支部应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易班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将党建活动语音、短信息、视频、文字、图片等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好“学习强国” APP及时有效地传递党的声音、理论研究成果、好文章推送等内容。此外,还可组织开展“微党课”短视频大赛、党的理论知识竞赛、红歌唱吧比赛、十九大报告学习网课、观看红色文化影片等一系列网络党建活动,进而丰富高等学校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营造党性教育的良好氛围,打造全面理论学习系统,以全面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三)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不断提升党支部执行力
        首先,选优配强支委班子。党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决策机构,对关系到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事务予以决策,党支部支部委员会成员应该具备热爱党的工作、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该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群众工作本领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群众取得新成果新成绩。因此,党支部班子建设首要任务应该选举出具备良好政治素质,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在群众和党员中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分子进入支部班子,配强支部班子队伍。
        其次,发挥支委班子合力。党支部委员会须经支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支部委员会委员的配置视支部党员的人数和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该包括党支部书记(有需要的可以配置党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等等,各个委员应该有具体的岗位和职责,分工要明确。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应该定期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对党支部重要工作进行讨论、作出决定。”[3]在实际工作中,支委会实际上就是党支部日常事务的决策机构,对支部内关系到支部全体成员重大利益的事务予以决策。因此高等学校党支部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制度,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凝聚支部委员会合力,依据支部委员结构特点注重相互搭配,明确支部委员工作职责,充分调动支部委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高等学校党支部应当完善支委班子评估激励机制。应结合支部工作实际,充分明确支部各委员岗位职责,定期组织开展评估考核,强化党支部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根据上级规定和工作需要,给予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人员适当的工作补贴,在职称评定和各种推优工作中予以加分肯定。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奖励,既是对支部党建工作的鼓励与支持,也是对党支部领导干部的充分认可和有效激励。
        (四)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党支部工作正常运作
        首先,完善专职组织员工作机制。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基层党委一般应当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指导。”[4]基于此,高等学校应配齐能够胜任岗位职责的专兼职组织员。“组织员是党委的组织员,其素质和条件应当具备党政领导干部的六条基本条件。”[5]因此建议由政治过硬、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政治辅导员转任组织员。要保证专职组织员队伍的稳定,就要健全激励机制,在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单列“党的建设”职称指标体系,从而使专职组织员或其他党务骨干在职称评审上有归属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其次,强化经费投入和阵地建设。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结合党组织活动开展实际,严格规范经费使用,确保基层党支部报销经费的精准化和高效化。高等学校二级党委或党总支要按照党员人数比例,合理建设党员活动室,注重党建元素的营造,让党员活动室有仪式感。在党员活动室配备党建书架,便于广大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师生员工学习党的知识,将政治忠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加强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质量,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首先,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6]党支部通过发展党员吸收党外先进分子入党,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从而使我们党不断壮大。高等学校党支部发展党员要坚持入党标准,严格按照发展党员 5 个阶段 25个步骤,严把党员入口关,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要注重在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学科带头人、归国留学人员中发展党员,特别要重视吸收优秀青年教师入党;重视在新生入学期间开展系统的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党团衔接教育无缝化,将发展党员的关口前移,体现党组织的动员力和感召力。
        其次,创新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方式。新时代,要注重创新党员教育模式,增强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领导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按照差异化原则改进高等学校党支部的设置方式,优化党支部结构。高等学校党支部是学校党委密切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高等学校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注意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合理调整基层党支部的设置。如:可以在导师课题组、科研项目组、实习基地、考研学生群体、学生社团、宿舍公寓、后勤物业、科技文化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设置临时党支部,采取多元弹性、结构优化的设置方法,不断完善党支部建设布局,从而增强其组织力。[7]其次,要针对性开展对支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这就要注意分类指导对在职的教师、离退休教职工、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党支部党员,实行不同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理念、内容和方法。
        四、结束语
        为贯彻落实中央实施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部署,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着力规范化建设党支部。重点加强高等学校党支部规范化制度建设,构建党支部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力,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组织。找准党支部建设与业务工作结合点,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就要通过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听党指挥、对党负责,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新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7-05.
[2] 从六个方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3).
[3]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1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组织员工作手册(新编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Z].2014-06-10.
[7]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N].光明日报.2019-05-22.
课题项目:本文是广东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8年度党建研究课题----“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编号:2018MB066)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黄振华(1974- ),男(汉族),广东中山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校工会副主席、党校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第二作者黄平森(1992- ),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研究实习员,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英文摘要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Organizational Ability of Party Branch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Huang Zhenhua,Huang Pingse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Zhongshan Institute)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branches is th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and implement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ed of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nee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he reliable successor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beauty and labour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of Xi Jinp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fighting fortress of the Party branch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Party branch group. Weaving force is the focus of effort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Party branch work.
Key Words: Party Bran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Ability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