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与微课的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曹文喜
[导读] 提起“微课”,老师们都不陌生,在如今的初中教学中,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微课。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曹文喜   225300

摘要:提起“微课”,老师们都不陌生,在如今的初中教学中,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记录方式,记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或者教师教学过程中精彩部分的录制,供学生后期学习,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只需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巩固一遍即可。这是新教育时期现代化学习的小环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多地便利,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与微课的深度融合,想要在微课的推动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微课;深度融合
        本文通过对当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总结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原因,探讨微课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同时将微课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深度融合,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地发展,希望通过微课教学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一、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现状
        在初中数学教学时,课堂中会出现学生发呆、走神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就是直播教学,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性。这个时候线上录播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刚接触微课,“微课”在我们老师心目中感觉就是“高大上”的新生产物,可望而不可及,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网络学习和培训,发现教育的各个层级对微课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微课开发平台、网站、组织机构等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已经开始研究和开发微课。渐渐地我们都接受了这个名词,也都在试用,但是鉴于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匮乏,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感觉无从下手,不会录课,不会制作,也只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我们大多数的老师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使用微视频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课文疑难、培养学习兴趣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看可以让学生的自主预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部分学困生课后可以通过微信群,在父母的指引下反复观看微课,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微课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二、初中数学教学与微课融合的必要性
        微课形式灵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本文在微课理念下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微课的应用形式灵活,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且时间不受限制,故而收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微课是国内外教育新潮流,来袭强势,引起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关注,虽时间不长,但有很多研究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投入研究,但还是属于初始阶段。如国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柯清超教授认为,微课教学设计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网络教学问题,为更多地学习者创设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为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基础,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互联网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微课的出现,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它赋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设计相互融合渗透的新的含义,打破了以往数学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况且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如果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微课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作用,发展学生思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微课创新了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微课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具创新性,数学课堂上使用微视频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解决疑难。一部分学困生课后可以通过微信群,在父母的指引下反复观看微课,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借助微课,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能够让初中生接触到适合他们的对他们最有益的一种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对这个主题的研究是十分有价值的。
        三、初中数学与微课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课前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微课的运用,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中的微课教学。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学习下节课的知识,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学生的水平不一,有些后进生可能连第一个知识点都不能理解,很多学生找不到中难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制作关于课前预习的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课前预习微课,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当然教师也要将这些有效的设计到教学准备中,使得教学设计和微课相辅相成,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如:《圆的面积》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借助生活中圆的案例,如轮胎的面积等等,而在微课的背景下不仅借助了生活中圆的案例,更多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生活中的例子直观化,不用只靠学生的自我想象。在《圆的面积》的课前几分钟微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在屏幕上直观的显示,情境呈现“有一支旗杆,树立在青青草原之上,旗杆底部用一根绳子拴着一只小羊,小羊一边围着旗杆走一边吃草,几个小时后,旗杆周围的草都被小羊吃光了,只露出光秃秃的地面,问:如何计算小羊吃掉的草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时候,教师又引入超级画板,拖动小羊,给孩子们一个直观的呈现,同时不断的改变绳子的长短相比于之前,让学生们在课前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信心也大大增强,课堂氛围会更加浓厚,间接的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习题微课——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以前做练习题,就是大量的刷题,实行题海战术,总有这样一种思想,觉得自己做的题越多,自己学到的知识就越多,但是现在看来未必是这样的。但是不用怀疑的是练习在数学的教学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用有限的习题来引出无限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时在课堂上我们做的课后题它涉及到的知识这一节或这一章的内容,很少涉及的前面的内容,在做这些习题是我们不能把现在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贯穿在一起。所以老师应该适当的去改编书上的这些题或者找一些更有深度更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去做,从不同的角度看这道题有不同的答案,做到一题多解,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并让学生们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得出结果。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顾名思义,有两个方程,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问题,设出未知量,然后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后将未知量算出来。其解题步骤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步:理解概念:审题,搞清楚题目中已经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第二步:建立模型:用方程思想将题目中的未知量设出来,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三步:进行运算: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解出未知量的值。
        (4)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例题:今有鸡兔同笼,数头35个,数腿94条,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概念/随着解题步骤的第一步来审题,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兔子有四条腿,鸡有2条腿,兔子和鸡加起来总共有35只,兔子腿和鸡腿加起来共有94只,这些是已知量,未知量是鸡和兔子的数量。
        其次,我们需要建模,可以设出未知量。我们设兔子的数量为x,鸡的数量为y,根据题目意思我们可以列出等量关系:(1)x+y=35;(2)4x+2y=94.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两个方程,
        再次,在于学生运算能力的考验。我们的解题任务到了第三步: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可以利用直接法、代入法等已经学过的方法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最后,检查结果。
        这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二元一次方程问题的过程,如果每一个同学都能通过一个简短的微课教学条理清楚地思考应用题,并有序的按照解题步骤分析问题,那么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将会大大进步。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采取变式习题教学。
        案例: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按瓶计算)比为.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这道题解题过程不仅包含了问题分析的所有步骤,也包含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关键的内容,是一道有效且典型的例题,通过简短的微课教学进行变式和对比学习,学生运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大大提升。
        (三)几何微课——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初中学习几何图形时,最难的是看图和懂图,微课的出现刚好能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以及数学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创新其教法,优化其手段,研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这样教师不用因为大多数人不听课而感到头疼,自己教学也轻松,也能使自己感到愉快。
        初中学生对事物的求知欲特别强,而且通过科学的证明,初中生对图画都有特别的敏感度,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只要让他们进行绘画就能让他们特别安静且专注。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解题教学时应该加强学生的绘画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抽象的图形中画出常规化的图形。在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教师也要着重的进行一些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数形结合题型,我们需要将题目和图形有效的结合,通过图形我们知道A、B点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那么A点的x横坐标值为方程f(x)=0的一个根。将值代入已给的解析式,就能求出c的值,即得到该抛物线的解析式,然后利用公式即可求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即M的坐标。
        关于第二小问,我们可以通过图形得到,E点和B点的坐标,通过E、B两点的坐标求出直线EB的解析式,从而求出F点、N点的坐标,然后通过各个点的坐标将△EMF与△BNF的底和高都算出来,那么就得到了△EMF与△BNF的面积之比。
        通过这一个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二次函数的题时,图像十分关键,只有将数形结合的思想巧妙地运用到初中数学学习中,才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学习兴趣。“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只要我们坚持对学生的看图意识、画图意识、画图能力进行培养,相信数形结合的思想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思维,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对这类数学问题也会更加有信心。
        (四)纠错微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微课可以用于错题订正。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想要学好数学,且有效的学习,必须讲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会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一些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这样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反思过程的机会和学习欲望,教师也在很大程度忽略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老师们往往在课堂上讲解,让这些错题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导致学生在一个地方绊倒好几次。所以,为了防止学生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我们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例如:在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中,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需要考虑到端点处的函数值,从而思考“等于、大于、小于”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就会反复出错却不自知,如果教师利用几分钟的微课简要的强调这一个小问题,学生就会加深印象,在做题的时候加以关注和用心。
        (五)课后微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后辅导也是教师基本工作的一部分,作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补偿途径和课下练习的有效辅助方式,主要是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因为学生们学习水平不一,时间不统一,这个时候微课可以大显身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抛物线的概念、图像、性质及标准方程出发,分别制作课后辅导微课,将重难点细化,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空闲的时间和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节约教师的辅导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在课后微课的制作中,教师可以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丰富多彩的色彩和有趣的动画,更能吸引他们得注意力,增强他们乐于学数学、愿意学数学的斗志,从而有效的提升数学课堂。
        (六)靠前微课——帮助学生消除考前焦虑
        考试之前,很多学生只知道一味地多做题,认为多做多练就能得高分,却忽略基础知识的巩固,忽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不牢必然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引发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指学生面对班级考试或者学校考试,在情绪上所表现出来的紧张的心理状态。需要试着让他们降低对于考试的期望,考试之前进行认真有序的学习建立自信心,让自己放松下来。基于此,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强调概念的重要性。
        如判断某图形是否是函数图像,学生如果对函数的概念不清楚,就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件,先出示一组图形,再给出函数的概念。由函数的定义可知,一个x只能有一个y与其对应,那么解这种题目的方法就是,任作一条与x轴垂直的直线,若该直线与其图形至多只有一个交点,则该图形就是函数图像;否则就不是。用这种方法就能很快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函数图像,帮助学生巩固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   
        结束语
        微课的出现,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它赋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渗透的新的含义,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况且初中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如果把知识学习与微课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作用,发展儿童思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微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考研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更新和提高。由此可见,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吴秉健,中初中信息技术教育,2013-04-01,期刊;   
[2]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黎加厚,中初中信息技术教育,2013-04-01,期刊;
[3]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肖安庆,青年教师,2013-02-15,期刊.
[4]刘花.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6:60-61.   
[5]王兴海.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6,07:173.   
[6]齐永山.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7,0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