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文化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趣性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张冰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和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改进,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数学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也引起了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格外关注。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张冰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和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改进,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数学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也引起了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格外关注。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对数字文化的研究不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转向课堂实践的方方面面,渗入日常数学教学生活中去。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传递数学文化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这一做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笔者就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和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趣性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那么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这一观点不断取得新的实践成果,也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和采纳。要想利用数学文化的渗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趣性,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对数学文化本质性的认识,在不断把握如何将数学文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将教学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通过二者的辩证发展和有效结合,使得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让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从此变得生动有趣。
        1.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中高段的数学学习中,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占据了很大部分。几何图形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较难理解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而目前数学课堂的图形概念教学存在着概念的本质揭露不透彻、僵化教条的讲授概念、忽视其背后蕴藏着的数学文化——即“空间观念”,从而导致学生的概念表象不清晰,进行概念运用时遇到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几何概念建立时,对几何形体表象的感悟不够,教师在教学图形概念时,没有让学生经历交流、反思、想象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导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图形概念本质与联系。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因此,生成正确的深刻的图形表象对空间观念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培养学生挖掘数学文化中的空间观念的角度来说,“想象”比动手操作更为重要。所以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强调动手操作,更要注重“想象”与“动手操作”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动手操作的难度,还要杜绝操作的随意性和虚假性。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再动手操作。否则,学生的动手操作看似热闹,实则盲目。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思维,其中思维的有序性又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深度有序的想象思维训练,摒弃无序的低层次的想象,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课改后,虽然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统治者,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是一个旁观者,在想象实施前,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先有序思考,再实施想象。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数学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甚至带动了教育方面的转变和革新。在这种环境背景的带动作用下,老师也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仅仅是一味地讲授教材中的原理内容,而是用多媒体一类的现代技术去展现这些数学原理背后的数学历史背景以及数学文化,在大大激发孩子们兴趣的基础上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在备课时最好做一些事先的准备,做一个精美的课件,在其中添加适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也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制作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会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和声音所吸引,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更加专注,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和吸收老师传授的数学知识。老师也可以把多媒体技术与游戏相结合,运用二者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添数学课堂上气氛的活跃度。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经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老师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现方式,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把这种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数学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3.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规范化的培养
        数学文化的范畴很广,它并不仅仅指代数学原理或数学理论知识,而更多地包含了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以及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因此,数学语言作为数学文化的因素之一,在数学学习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规范的语言运用习惯。在学生每天上交的数学作业中,尤其对于一些证明题,老师不能仅仅是判断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仔细检查学生的解题过程步骤和解答用语是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塑造一个发散性的数学思维,明白什么是举一反三,让他们灵活运用学习过的各种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并且自觉地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老师也可以多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总结、推理各种数学语言的运用。另外,在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大家积极去说,不要怕错,在答题的过程中,老师要一直注意聆听学生的答题语言,一旦出现错误,要立即进行纠正和修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语言的使用规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正确合理的规范化数学语言有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就更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个扎实、规范的数学语言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住低年级段学生好奇心强的突出特点,适当地采用趣味性的方式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以此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薛花喜,数学文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J].中华少年,2018(21)
[2] 倪云波,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不可缺少的价值追求[J].数学大世界,2011(05)
[3] 于友,浅谈如何用数学文化充实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