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张勇
[导读] 有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是:小学教知识,大学教认识。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中心小学  张勇 722301 
         
        现状分析:
        有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是:小学教知识,大学教认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失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小学基层教育工作的我,好像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总认为我也是按照教育规律在给学生进行着“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工作。不过,反思多年的教育历程,却发现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真有几个地方应对了专家这句话。
        一、形状分析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被动实际效果欠佳。
        多年来,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是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着,而这种工作仅是根据上级的指挥棒在运转,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效果欠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目标定位过高。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比如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教育目标, 就过于理想化了。针对小学每个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提出不同的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必须以适合普遍学生的实际为基础, 不能脱离现实的轨道根据社区、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德育工作目标重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不人为地予以拔高。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给他谈理想,不如教育他怎样遵守课堂纪律来得实际;给三年级的学生讲民族自尊心,不如组织“爱家、爱校、爱自己”的活动来得真切。
        2、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没有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需要,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让单方面的教育最终把一个个原本活泼、有生气的“小老虎”变成了一只只驯服的“小羊羔”。让少年儿童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创新与批判在格式化的教育过程中渐渐地消失了。
        3、德育工作者压力过重。
        德育工作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无论是德育教师, 还是学科教师,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在一般的农村小学, 德育只是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事, 如果教育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德育工作就成了众矢之的, 德育教师更是难辞其咎。从学生逃学、进网吧、学习成绩不理想到偷盗,甚至于自杀, 都归罪于德育工作没做好, 德育工作没到位。有些学科教师甚至于有学生在课堂违纪后, 都完全将矛盾转交给班主任, 还对班主任进行指责, 说什么班风太差, 纪律涣散等等。
        (二)、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错位与缺失让德育教育失去第二道防护。
        根据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急剧增加的现状我曾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赌博行为、隔代教育( 监护人)、对孩子教育的时间、措施方法等方面,总结调查结果后发现农村家庭及社会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经济是第一要素,没有钱我怎么抚养孩子”是与当前德育教育严重脱节,使学生的家庭德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为经济压力,农村隔代溺爱尤为突出, 这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孩子3~16 岁年龄,正是思想品德初步形成的阶段。父母均外出( 占农村青年家庭的22%以上) 便把家庭的重担扔给老人。孩子的父母舐犊之爱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在短暂的假日里, 他们把自己长时间积聚的火山般的爱喷发出来, 更是溺爱有加, 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要求, 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 有1/4~1/3 存在恶习, 品德不良。
        2、社会德育环境常常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仍然存在“5+2=0”的教育现象。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富即成功”的价值观, 使得社会舆论轻视道德,对未成年人产生很大误导; 暴力和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的内容, 毒害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和言行; 法制环境的不健全, 使得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 校园周边非法经营的娱乐场所屡禁不止, 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二、德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造成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随意性大、主观性多、功利性强、有效性差的状况。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中, 德育工作要走出困境, 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 持之以恒, 才能有所收获。
        1、从适应社会实际、适应学生思想心理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工作内容。
        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 要针对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育:让学生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国情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根据年龄特点和学生、地域的实际,制定符合学校、学生的德育目标,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德育工作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 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学生日常生存能力相关的训练以及危机状态下紧急干预知识的学习, 使他们成为自理自立的人。
        2、创新德育工作载体, 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可操作性的德育活动。
        德育知识的载体可以是道德的知识与技能, 也可以是蕴涵其价值成果的活动。有效的德育一定是师生互动, 有机地将德育过程作为动态生成过程。这些活动既可以是课堂内的政治、文化、专业课的教学活动, 也可以是课堂外的体育活动、校园艺术节活动;既可以是勤工俭学、社会体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也可以是学生宿舍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团队活动等,充分挖掘社会、家庭的德育教育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