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公式、定理教学设计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赵明 范雪莲
[导读] 数学公式和定理揭示的是数学的基本规律,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它的特征,透彻的理解公式、定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川省都江堰中学    赵明   范雪莲

摘要:数学公式和定理揭示的是数学的基本规律,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它的特征,透彻的理解公式、定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借助数学文化能让数学公式、定理更加鲜活。公式定理的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要重视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准确的用数学语言表达公式、定理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推导和证明的方法,理清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要帮助学生明确公式、定理的适用范围,要对公式、定理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推广。
关键词:数学公式定理课;教学设计;生成过程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探索对教学、对学生如此重要,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教师在公式、定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入数学文化知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的情境,生成的过程,应用的范畴深入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1]。
        一、文化视角下数学公式、定理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每一个公式、定理的产生,可能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断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它一般不具有系统性,是繁杂无序的,如果教学时教师不进行选择和加工,将无关的或者关联性不大的数学文化强搬硬套,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还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2.适度性原则。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能为了突出“高、大、上”,而一味地求全、求深、求难。
        3.趣味性原则。公式、定理教学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故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公式、定理的记忆、应用。例如,以高斯算法引出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探究,再以此作为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记忆母本都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4.应用性原则。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影响之大,应用之广已成共识。但高中生对社会生产实际的认识却很粗浅,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将生活实际作为教学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例如,以计算利息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可行的。
        5.思想性原则。引入数学史,介绍数学家故事不仅仅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更要挖掘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二.文化视角下数学公式、定理课教学设计的思路
        公式、定理的教学既要重视外显的知识教学,让学生理解公式、定理本身的内涵及其应用,又要重视内隐的思想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演绎证明等能力的培养。
        1.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准确的用数学语言表达公式、定理的内容。数学定理通常用自然语言表示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简洁、直观表达定理,更要帮助学生建立三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对于公式,要引导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2.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掌握推导和证明的方法。公式的推导方法,定理的证明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再创造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式和定理,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更有助于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
        3.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以反例、图象等帮助学生理解条件的必要性。例如学生在学习线面垂直时要用反例说明“相交”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4.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明确公式、定理的适用范围。任何公式、定理都有适用的范围。学生容易混用,例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的使用前提是“等差数列”,但有的同学不管前提就用。又如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能判断零点存在,但不能说明零点不存在,零点有几个的问题。
       5.教学设计要对公式、定理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推广。公式、定理的推广和引申,会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定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逆定理是否成立,增加或者改变条件会得到怎样的结果等。



        三.文化视角下数学公式、定理课教学设计的内容
        公式、定理的教学通常包含引入、论证、强调、应用、整合等几个内容[2],不同方面的内容我们需要注重的东西不同。
        1.多样化引入公式、定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公式、定理的引入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首要内容。教师通过数学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家故事等的介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3];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重现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通过类比相关或相近命题,诱导学生触类旁通。
        2.精细化推导、证明公式和定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是公式定理课的核心。学生参与推导公式,证明定理的过程,能使其深度理解公式、定理。一方面能帮助其更快的记忆公式、应用公式、定理,另一方面可以学生可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推动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寻找其他方法或者简化过程。
        3.重点强调公式、定理的条件与特例,培养学生严谨性与逻辑性。高中数学公式和定理理解的难点在于不同条件,结论不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公式或定理成立的条件,讨论改变条件或者增减条件,结论的变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定理的推论。通过这些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严谨性。
        4.注重公式、定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公式和定理,除了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外,还要注意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使用,注意定理的使用条件,使用范围及应用规律。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5.整合公式、定理脉络,帮助学习形成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还应包含公式、定理的系统化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公式、定理的推广和引申,并教会学生比较相近的公式、定理;鉴别不同背景下的数学模型。
        四.文化视角下数学公式、定理课教学设计的方法
        公式、定理课教学设计应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以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为主,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和学科素养为目的,做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针对公式、定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主要有灵活使用以下几种的方法:
        1.公式、定理的引入时,有两种选择方式:一是直接给出公式定理,然后采用叙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公式、定理的背景,产生的动因、发展的过程、对数学(社会)发展的作用,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主动性;二是以依托公式、定理产生的背景问题,让学生归纳、猜想、提炼出公式、定理,其间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公式、定理发展历史。
        2.在公式、定理证明阶段,常常采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其间注意使用历史上数学家的不同推证方法来鼓励、评价学生:如果学生能用历史上数学家推证的方法,我们要及时点出这是××数学家的证明;如果学生使用了不同于历史上数学家的方法,我们更好及时表扬和肯定。如果学生的推证方法不能涵盖历史上数学家推证的方法,此时我们介绍历史上不同的推证方法,让学生欣赏数学家的智慧,评析证法的优劣;或作适当的铺垫,引导学生继续沿着数学家的思路走下去[4]。
       3.在公式、定理认识阶段,通过对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分析,结合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转换,以及定理的等价形式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定理内在的和谐;通过公式结构、公式中诸要素地位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4.在公式、定理应用阶段,除了直接从知识角度巩固与应用外,尽可能地选取与生活实际、相关学科、生产实际等有关的问题,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要让数学文化的渗透在公式定理课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注意三个维度:一是教师要基于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二是教师要基于数学文化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激励学生探索,三是教师要基于数学文化总结、提炼相应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卫国,高中数学公式与定理“五部曲”[J],中学数学研究,2011
[2]李正海,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探讨[J],数学方法,2019
[3]沈西德. 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原则与方法[J],教学与研究,2020(06)。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首期基地班立项课题《高中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GP01—M11)阶段性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