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哲学价值及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刘博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以水危机为代表的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博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5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以水危机为代表的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在破解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危机时,及时提出和践行了海绵城市为代表的中国方案,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念。这种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以海绵城市的持续建设等为载体,在解决各类生态危机的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而在社会意识层面助推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本文以渭东新城社区项目为例,阐明了海绵城市在应用后的生态哲学价值。
        关键词:生态哲学;海绵城市;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渭东新城
        引言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对水资源的科学控制及运用,海绵城市可理解为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海绵城市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适应的能力。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目前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框架下,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分析、识别城市生态敏感地区,确保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避开城市生态高敏感地区,最大限度保护城市原有“山水林田湖草”,维护城市原有生态安全格局。
        1海绵城市概况
        1.1海绵城市概念
        一般而言,海绵城市集排、滞、蓄、渗、净、用水等功能于一身,可以在城市暴雨时期快速排水,将大部分雨水储存起来,用作植被灌溉等用途;同时还能净化污水,防止涝灾期间的疾病扩散。据统计,城市传统排水模式排放的地表径流大于80%,而海绵城市对地表径流的排放小于40%。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因及意义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渗水道路硬化为不透水路面、建筑用地的增加等加大了地表径流系数,使雨季降水滞留在地面而无法下渗,暴雨时期极易形成内涝,对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威胁。此外,国家越来越注重解决城市问题,为了提高城镇建设质量,保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维护城镇的生态稳定,急需研究一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的建设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1.3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水十条”措施等。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30个海绵试点城市。但是,各试点城市的效果并不明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海绵城市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水,我国城市的水问题主要包括:淡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开发过度、水质污染严重、城市内涝、地下水位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居住环境与生态平衡。恢复城市化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是海绵城市概念的生态核心。因此,“海绵城市”中的生态建设问题是重中之重。
        2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
        当代社会由于生态危机日趋严峻,迫使人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新的价值观。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组成部分,克服了工业时代自然观的机械论倾向,使人们从分析主义的思维方式转向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从功利型思维方式转向互利型思维方式,同时也使传统的伦理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海绵城市建设基于对现代城乡水生态系统多生境的修复与重建,目的在于实现城乡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与重建,进而显著降低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各类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3新时代生态哲学思想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
        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它必将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进而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格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形成的,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哲学生态观,脱胎于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生态观,成长于新时代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生态意识与生态观念在塑造人与自然关系认知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为人与自然的科学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论,也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指明了价值取向。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具有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作为支撑,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不断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4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国内城市存在的水资源危机,从哲学根源上讲,与当代人们存有偏差和不足的生态价值观有关。在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问题上,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看做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这就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滥用和生态危机。从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再生角度考虑,人们发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人为增加了城区不透水地表面积,破坏了城区原有自然水循环机制;另一方面,传统依赖灰色设施的排水系统忽视雨水资源化利用,导致应对日益严重的极端降水事件的能力不足,城市内涝与缺水现象并发。水资源持续恶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倒逼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探索新的基础建设方式,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审视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基于当前人们生态价值观在新时代的转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正是我们在新时代践行这一哲学思想和捍卫生态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也是指导经济社会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值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一以贯之和创新发展,因而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正确性,同时对普及大众的生态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5海绵城市理论在渭东新城社区项目中的应用
        渭东新城社区项目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主城区东部,是渭南市的东大门,占地面积约5000亩。项目区内之前因存在着多家污染性企业,如渭南市化工厂、殡仪馆、医疗垃圾处理厂,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区域;项目区同时存在着大量的老旧村庄及低效利用土地,造成了脏乱差的既有事实。
        通过对项目区实施土地整治、土体修复、园林绿化等工程措施,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充分将考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去。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消减雾霾等功能,为当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做出突出贡献。真正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条哲学价值。
        结语
        海绵城市的生态哲学价值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及发展前景随着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相关试点工程实践的增多,业内已逐渐开始形成较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的生态哲学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延伸,一方面公众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会逐渐形成天然的生态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以海绵城市等为载体的新式建筑和基础设施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强化大众的生态价值观。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已被多个地方政府写入城市的未来规划中,它的生态哲学价值将会在多方面得到体现,甚至衍生出新的附加价值。因此,不难预测,海绵城市会在未来展现出生态、经济、安全、人文、艺术、历史等多重价值,会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持续的热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解决带社会诸多的生态问题,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在大众中开展更多的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130-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
        {3]刘文,陈卫平,彭驰.城市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与利用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6):1901-1912.
        [4]车伍,赵杨,李俊奇,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1-5.
        [5]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