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工作要点及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7月20期   作者:沈凌霞
[导读] 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质量监管人员是一个关键主体,承担着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达标的重要职责。
        沈凌霞
        身份证号码:34260119810919****    安徽省淮南市 232200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质量监管人员是一个关键主体,承担着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达标的重要职责。在开展具体的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时,质量监管人员需要端正自身态度,并对各项质量要素予以监管,从工作重点出发,借助先进的质量监管手段,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要点;发展方向
        1导言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督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一项工程往往涉及到较多的单位和部门,监管范围广、难度大,通常包括五方责任主体和机构,而工程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众利益。在实践经验中,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督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提升质量监督效率和工作水平。
        2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工作要点
        2.1确保监管责任充分落实
        在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之前,区政府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需要向工程参建各方明确监管工作内容,并确定和完善监管责任制,对质量监管责任进行明确分配,确保监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和相关组织机构。同时,辅以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度及遵守规定,并完善责任落实过程中的监管系统,确保质量监管人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真正积极地参与到质量监管过程之中,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高效与高标准开展提供支持。
        2.2实行建筑质量安全监管联合检查机制
        建立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联合监督检查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分三个检查组,包括由区住建局班子成员带队,区质安站分管领导、监督员参加;由分管质量安全领导带队,公司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带队,总监及安全监理参加。同时,聘请市、区建筑工程专家库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检查活动,增强联合监督检查的广度与深度。
        2.3做好对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
        某工程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在项目开展初期,就注重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其中对关键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监管获得了良好的成效。该工程项目为市政桥梁工程,全长约1390米,桥梁总长约466米,主跨长136米,道路宽度60米,桥梁宽度40米。是国内首座采用桥跨结构及仿生学鱼鳆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的桥梁。工程在技术上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与地铁线位出现重叠,需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线位关系及做好施工和运营的监测管理工作。针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危大工程清单等建设要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了相关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具体构建了质量问题监管反馈机制、质量问题联络对接机制、质量问题总结讲评机制等,并以施工的预期质量目标为核心,将参建各主体有机地融合到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之中,确保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以及分包单位和供应商等都能够明确自身在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的职责。
        2.4确保加强施工过程规范性监管
        首先要确保施工方案合理,材料以及设备配置合理,由此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具体施工行为进行监管,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流程和施工标准开展施工。此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人员还要积极总结在其他工程项目中的工程管理经验,并结合该项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施工过程监管行为进行改进,确保监管工作符合工程现场实际,并能够精准识别质量隐患,提供完善的质量问题预控方案。
        2.5确保质量检查设备和手段先进、完善
        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管,需要使用各种质量监督手段和专业的质量检测设备。因此,质量监管人员需要对检测手段和检测设备予以改进。在现代化的发展视角下,质量监管人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一是要积极革新检测仪器和检测设备,并积极应用通信技术。

传统的检测手段一般以人工检测为主,这种检测手段存在检测精度低和检测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此,质量监管人员需要借鉴其他工程的先进经验,对检测仪器进行更新,并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检测仪器的自动化控制。例如:针对构件运输及施工现场管理采用智能设备扫描二维码录入各个构件的实时状态,实现状态监控。质量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发现质量问题时,通过移动端进行拍照并上传照片发起质量问题整改流程。二是要及时更新检测技术,确保检测精度符合工程要求。可构建专项信息数据库,做到工程数据及时更新,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钢结构拼装与质量检查;通过BIM技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等。
        3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3.1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促进监督管理多样化
        在建筑工程中的监督应建立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下,这是监督工作的基础,制度保障工程的质量,缺少了体系制度就缺少了监督执法的依据,就无法有效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市场环境、建筑行业特点以及建筑项目的内容来逐步制定和完善,既要对工程加强监督,更要对施工人员行为进行监督,协同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工程效率。监督管理的形式、手段应多样化,如信息化管理方式,不要局限于人工巡视的方式,要让监督管理更全面,避免监督死角。要淘汰落后的监督管理方式,立足于现代工程项目,注意收集各种数据,根据项目的内容和技术特点来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制定监督方案,及时发现工程中潜在的风险。
        3.2打造专业监督管理队伍,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工程项目监管的效率。质量监管不仅仅是要依靠监管机构,还要依赖于企业的监管人员,因此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相互配合、协调,让企业的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参与到监督管理中。因此企业应打造一批专业的监管队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形成系统化的组织机构,才能促进监管工作的展开。针对专业监管人员,应不断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一方面在人才招聘中应严格考察,确保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品德情况,避免吸纳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员。另一方面对于在职人员应加强专业化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理念以及责任意识。
        3.3监督管理应紧跟时代趋势,以新技术新手段为驱动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和新手段,在涉及工程质量安全上,应在监管过程中改变工作方式,建立新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政府监管部门作为主要机构,应提高监督执法的权威性,严格执法,确保政策法规的落实。监督管理可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由政府牵头,建立舆论平台,开展民间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切实服务于人民大众。监督手段:监督手段多种多样,强调联合监督执法,强化监督力度。制定“随机方案”,加强抽查结果的运用,同时要做到信息公开和共享。信息化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收集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数据,为工程项目监督提供数据支撑,如E监督软件的应用、BIM技术的应用等,这些新技术都是当下监督中有效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总而言之,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还存在十分多的质量隐患,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并引导建筑管理人员认真对待自身的工作,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的落实在工作中。此外,建筑单位还应该积极地完善建筑施工所需的设备,并重视明确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责,以此让质量工作的管理人员重视自身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这对促进建筑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翁祖岳.研究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方法[J].居舍,2019(06):11.
        [2]李新闻.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J].居舍,2019(06):117.=
        [3]牛骏.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8(51):159-160.
        [4]李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6):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