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章良 张祥 付博文 张紫欣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市 海淀区 100000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建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在全国一些古城和风景城市的建设中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今昔对比、破坏与改建等方面探讨怎样处理历史文化街区内潜在的问题。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本篇以京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与改建为例,来探究如何能更好的解决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时,面临的问题。
一、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扩张,当下正值从增量逐步过渡至提质增效规划的转型阶段[参考文献:
[1]邹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5(5).]。基于当前城镇空间存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城市微更新”将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作为改造对象,进行局部、渐进式更新,以提升建成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
北京众多历史街区之一的白马寺历史街区,在随着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许多问题。
二、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和问题
1、部分建筑遭到破坏,质量不高
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旧建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性和重要组成部分。白塔寺建设控制区范围内共有平房院落391个,大多为大杂院,并且很多平房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受损相当严重。
2、风貌受损
由于人口密度急速增长,由于住房供应体系没有有效应对,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居民不得已在自己的四合院内盖起了小房,自建小棚也随处可见,人口密度高伴随而来的就是建筑密度也随之变高,整个街区变得拥挤且杂乱,传统“四合院”已经名存实亡,更别说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了。
3、历史文脉丧失
几乎每一个历史街区都在面临着—历史性与文化性正逐步丧失。在企业与政府方面,考虑到经济利益方面,在进行历史街区改造设计时,运用的设计理念与建筑材料、工艺都较为类似,并且对于特定街区的传统文化,历史脉络等挖掘不足,致使各历史街区地域特色严重缺失,容易陷入千城一面的状态。简单的粉饰更新工作无法满足历史街区改造的需求。如果不积极寻求出路,历史街区的文化必将在现代科技的浪潮下淹没[[2]沙榕,邢万里,田原. 城市微更新背景下北京白塔寺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20(08):163-166.]。
4、市政基础设施较差
主要街道都做不到平坦整洁,人车混行,交通混乱容易拥堵,胡同普遍狭窄,路线曲折,断头路多。“煤改电”工程使大量低压配电柜占去了胡同一边的空间,与路边停车场一样既影响胡同的通行能力,形成安全隐患,也影响了街区风貌。街区内没有天然气管道,居民生火做饭只能依靠过时的煤气罐。排水设施老化,到了雨季整个街区污水横流,不仅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架空电线有一定的危险隐患,并且不美观。如街区内水压不够造成的消防隐患也很多。
5、公共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大部分居民家中并没有卫生间,而只能使用的公厕又达不到卫生标准,间距也不合理,有些时候甚至需要排长队上厕所,对居民生活极其不便。垃圾桶布置混乱,垃圾不能及时收走[[3]王安雨.以公厕为载体的四合院片区公共服务设施补充——以北京白塔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20(02):100-106.]。
6、缺少公共空间
缺少街道家具,没有良好的休息交流空间,并且缺少青少年活动设施、老年人活动设施、公共绿地空间。
三、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建议
在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想通过一次规划面面俱到地解决变得十分困难,因此渐进式的微更新逐渐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也是保护城市历史街区和历史文文脉的基本途径。城市微更新关键在“微”,即是对城市做微小修复、修补的一种更新方式。
基于当前城镇空间存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城市微更新”将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作为改造对象,进行局部、渐进式更新,以提升建成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
1、提升旧城风貌和居住品质
腾退院落更新 。张轲、华黎、董功、徐甜甜、青山周平等建筑师在街区内进行了“小院儿更新改造”试点项目设计实施工作,通过小院的改造更新,居住品质提升和生活模式改变作为街区再生的触媒,带动整个街区的更新和再生。在加强单体院落同步更新的同时,针对垃圾消纳、设施老旧、公厕拥挤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现存问题,更新照明设施、绿化设施、环保设施以及娱乐设施,有效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建筑分成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沿街整饰类等,对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不同的规范约束与改造[[4]赵彬,全惠民. 白塔寺历史街区更新策略初探[J].居舍,2020(15):8.
[5]应臻. 白塔寺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04):47-51.]。
2、改善市政基础与公共设施
要完善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区周边可利用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相当丰富。但保护区内部除了区内配置概况所提到的公共服务设施,与现代化新型居住小区相比,显而易见的比如没有以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硬件支撑的体育健身设施,也没有与居住区联系更紧密的幼儿活动场所等等。
利用现有条件,启用新思路,寻找新方向,将已经完成改造的白塔寺街区会客厅、白塔之光国际青年旅舍和白塔寺胡同美术馆等与周边融合设计,融入公共服务设施,对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补充。例如可以归整单车停放、室外剧场或放映影院等。利用现有条件与相关政策打造合适的市政基础与公共设施。
3、街区风貌管控
除解决与生活在白塔寺历史街区居民基本生活相关的问题之外,还应当重视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在调研过程中,项目成员发现一些由使用者自建的低品质仿古建筑,这种建筑材料、风格与颜色搭配相当不协调,形成的伪历史风貌并不能彰显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保护区的独特魅力,相反显得与古都风貌应有的传承与积淀格格不入。应当为白塔寺历史街区的建筑面貌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限制和标准,使得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展示古都风貌的典型案例。
4、保留胡同人文氛围,避免过度商业化
通过调研得知,在很多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有着独特的魅力,并不是南锣鼓巷、大栅栏这些胡同可与之类比的。主要是原因,他们认为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原来的气氛,更能代表真正的老北京胡同风味儿,而南锣鼓巷、大栅栏等地太过于商业化,变得和原来大不相同;其次,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相对比较安静,他们喜欢在这里静静地散步,感受周边胡同-大杂院的生活气息;最后,白塔作为这片区域的核心标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深远,在胡同里遥望白塔,可以使他们安定。对他们来说,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处减压放空的地方,虽然地处市中,但交通便捷,有老北京胡同大杂院安静闲适的生活气息,能够远离大都市高楼林立、车流喧嚣的紧张与压抑,是处不可多得的放松的地方。因此,今后在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其原有的生活气息和氛围,要坚决避免商业化,同时要强调原居民的原始生活状态的保留,不能取缔“大杂院”的生活形式,而应当在保留原居民原始生活状态和习惯的基础上改进大杂院的基础设施等,提高大杂院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就是说,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应该更多的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多做一些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福利的改造和设计[[6]曹琰旎. 北京西城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与保护更新现状和建议[J].北京规划建设,2020(03):131-138.
]。
八、结语
历史街区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荟萃之处,为后代妥善的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进行历史街区公的保护与更新,不仅要保证街区还原,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需要设计师从多视角、多层次进行思考。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进程中,“微更新”理念及其策略是一个渐进式、永续化发展的过程,探索微更新理念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中的运用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白塔寺街区更新应紧密结合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以居民为主体、以保护白塔寺的街区特色为前提,兼顾物质与社会层面,从物质环境、空间结构、文化脉络、社区治理四个方面推进微更新设计,能够带动整体街区的活力复兴。白塔寺地区作为旧城历史街区的精华,在处理传统时要谨慎,尊重历史,传承地方特色,考虑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使更新过程更好地将城市生活与地域历史风貌结合起来,促进白塔寺片区的可持续更新计划的实施和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反复的探索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