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亮
长春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 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听障生是特殊学生群体,其听力存在障碍,因此无法通过常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这很容易导致听障生教学效果低下,这些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一样。但听障生也有受教育权利,《大学语文》教学理应为其学习质量负责,应当思考如何提高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因此本文将展开相关研究,提出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障碍(障碍就是导致教学效果不足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并针对相关障碍提出可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
0.引言
听力是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能力,也是支撑人与人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之一,因此人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就无法流畅的接受外界信息或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而听障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因为听障生听力很弱或完全丧失听力,所以他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无法适应常规教学方法,教学中难免会遇到阻碍,使得教学效果下降。除此以外,听障生还会因为其他方面的问题而无法专注于学习,学习状态很差,所以教学效果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时如何保障听障生受教育权益、提升《大学语文》听障生教学效果就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障碍
1.1信息接收与交流障碍
这一障碍是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障碍,即因为听力是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之一,所以人需要通过听力了解外界传输了什么样的信息,理解信息意思后才能用准确语言进行回复,或者将信息记在心中,这一点在教学中也是一样。而听障生听力弱或完全丧失听力,说明他们与常人相比缺少了一个有效的外界信息接收能力,无法知道外界传输了什么样的信息,随后自然也不能准确回复或记在心中,因此在《大学语文》听障生教学效果始终处于低水平。当然,除了听力以外人还可以通过视力来接受外界信息,但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时刻都一对一的通过文字、图片对听障生进行教育,也要兼顾其他学生的需求及教学效率等,这使得听障生在《大学语文》中难以完全依赖视力去学习,这也是导致其教学效果低下的一大原因。
1.2心理障碍
听障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这与其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即大部分听障生因为听力丧失,在生活环境中往往会被人另眼相待,同时在交流中听障生自己也会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可能会认为自己为他人造成了麻烦,这时很多听障生就会逐渐出现自卑、消极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会对听障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的学习状态造成直接影响。以自卑心理为例,存在此类心理特征的听障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往往会表现的胆小、被动,因为在这一心理作用下听障生认为自己不如其他人,也不像给其他人带来麻烦,所以会觉得“自己不行”,也尽可能避免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必然会导致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低下[1]。
1.3教学方法应用障碍
这一障碍体现于教学工作上,但与听障生的听力障碍有密切联系,即现代《大学语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质量等,在教学工作中会使用很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大多都是在普通学生立场上设立的,而如果将此类方法应用于听障生身上,受其听力障碍影响,方法应用效率、有效性就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学方法根本就无法使用。如现代《大学语文》中比较常用的朗读教学法,听障生虽然能够对课文进行朗读,但其因为听不见,所以不能体会课文情感,使得其文化素养提升缓慢,且朗读行为大多具备“机械化”特征。
2.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2.1活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手语表达能力
本文建议在《大学语文》中活用信息技术,设计离线教育视频,让教师在视频中用图文、手语等视觉传达方式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样听障生就能依靠视力进行学习,教学效果即可得到保障。离线教育视频可以通过信息环境来进行传输,教师在课堂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即可,但在课外需要拍摄视频,随后将视频发送到信息平台中,听障生可随时下载视频进行学习。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手语表达能力,因此这可能导致离线教育视频无法使用,这时高校应当秉持“关怀”情感,对教师手语表达能力进行培训,至少要保障教师能够通过手语清楚的表达出教学内容,这样既可突破听障生信息接收与交流的障碍[2]。
2.2建设心理咨询室,构建良好的关怀环境
首先因为听障生的心理障碍并不是在进入大学后产生的,所以很多听障生进入大学时都存在心理障碍问题,这时要保障《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就要先解决听障生已经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建设心理咨询室,专门为听障生提供心理辅导,告诉听障生不要因为自身听力缺陷而自卑或消极,你一样可以正常学习,如此循环即可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其次考虑到听障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被一些“不懂事”的学生另眼相待,导致其心理障碍问题反复,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应当要求所有学生向正常人一样对待听障生,如果做不到可以不接触,但绝对不能“欺负”听障生,而愿意与听障生接触的普通学生必须要接纳其听力缺陷,有必要表达基本的关怀,这样就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关怀环境,避免听障生心理障碍反复,让听障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自然提升。
2.3教学方法合理选型,教师应对听障生特殊对待
部分教学方法确实无法在听障生身上良好应用,因此教师就不能采用此类方法对听障生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应当意识到听障生的特殊,合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型。如假设大声朗读教学法无法在听障生身上有效应用,则教师可以让听障生通过图书馆等渠道来进行大量阅读,并特殊照顾听障生,时刻为其提供指导,这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综上,本文对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知,听障生作为特殊学生群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必须得到治理。而采用文中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规避听障生学习障碍,可起到保障听障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正常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晓珍.听障生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J].教师,2020,000(005):112.
[2]凌思艳.情境教学激活听障学生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8,000(028):53-54.
注:本文是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听障生《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课题编号为:XJYB20-0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