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亮
长春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 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大学语文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从课程的性质分析,其中包含了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等。随着教育的全面发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被逐步提出,大学语文符合这一教学理念的方向。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其思政内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内涵与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外在物质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其中个人主义、自我观念等意识越来越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享乐主义、消费至上等思想也不断渗透,这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严重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对国家的情怀和责任感,但现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对此,我国大学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挖掘思政教育的价值。本文主要以大学语文为背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以及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希望给大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和借鉴,希望给思政教育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方向。
1.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内涵
1.1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作品的讲解,却很少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阐述。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文化知识,但是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却有着眼中的阻碍。大学语文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虽然我国教育迎来了全面的改革,但是教育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教学主要以文化教育为主,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其人文素养。
1.2思想内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具有综合性,还有基础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涵盖的素材不仅是文化作品,还有许多社会科学的经典作品,这是思想内涵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经典文章。挖掘其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大学语文内涵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挖掘其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能构建高尚的品格和胸怀。
1.3文化内涵
人文和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性质,人文更多的偏向于人文素养,文化更多的偏向于学科知识。在大学语文的特性中,它还具有工具性特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母语基础,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加强教学的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见字如面” 看到这个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在不同环境、不同人、不同时间所表达的文字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古文诗词可以做到不足千字却可做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跃然纸上。而你想说的和你表达出来的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文字表达能力的不足。别人说你“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这是表面是夸你的话,可实际呢?这就是传统文字表达和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接触。教师在做着一些古文解读鉴赏要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应用和举例。这才是正真的情景结合。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思想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语文教育课程更加生动且形象,有实际的存在真实感。思想政治的教育在语文课程的推动下进一步潜移默化的影响升华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政治理解。这不仅仅只是起到教育意义,还对大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做好铺垫。此外高校也要重视语文科教师思想政治的素养。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时也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有进一步的升华,使得教师在授课中不仅仅是教书更是在育人。在学校在生活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2有利于人文思想提升
语言的出现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最大表现,有了语言人类开始最原始的交流。人类正因为有了语言才成为智慧型生物。而文字的出现确立了人类的文明传承,每一个文字都孕育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语文不仅仅包含着语言交流与文明传承还有很多的含义。大学语文作为绝大多数学生最后一阶段的教学,其影响和深度将与高中之前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生这一阶段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塑立完成,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算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而大学语文老师在这一阶段起到的引导作用对比其他工具型学科有更加深度的影响。语言表达的交流、文化内涵的素养为大学生出社会之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2.3有利于文化建设
语文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除了书本的文化教学之外,学生的思想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学生在进入大学的阶段之后,其实已经算是社会踏进社会了,所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大学阶段的教学,对于学生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后期的工作和发展,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4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文化和素养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人有文化,并不代表其有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文化教学的基础,但是也涵盖了丰富了思想指导。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可以让文化和素质想结婚,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型人才并不缺少,但是综合型人才却是是生活所稀缺的。
所以大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思政属性,可以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大学语文是学生发展的地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途径
3.1从经典文学中提升情感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心智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作品进行剖析,这样很难具体的展现出汉语的美感。以“作文”为例,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习惯性的让学生徐彻大量的文字,却并不注重文章的思想内涵,更多的偏向于文章的技巧和词藻。这也是许多学生失去语文兴趣的主要原因。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重拾对汉字和汉语的兴趣,就要从整体上展现文章的美感,其中包括文章的语法、语音、修辞、文体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再结合美学、文艺学等学科理论。这样不仅可以展示文章的美感,还能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从中激发感情。以“岳阳楼记”和“诗经”为例,这两者都是属于现实主义诗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现实感和责任感。在大学语文中,还有辞藻华丽的作品,比如说“楚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力,要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感悟。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提升情感和道德品质,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心智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
3.2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周易”和“中庸”。这两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的思想,比如“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其重要思想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这也是一种新的人权观念,具象的表达了“修齐治平”的本质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念,这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2]。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理解能力和正确的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对学生说思政内涵犹如对牛弹琴。没有好的知识储备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犹如古时中国的天圆地方说。没有良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理解能力如何懂得思政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如何能够建立正确的思政观呢?故而归根结底教师在想怎么做好思政工作,前要先做好语言文化的教育[3]。
3.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取多数和社会现实相关,多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像“博物馆”“历史文化景观”等,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的文化热点问题,并围绕社会的时政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但当意识,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4]。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没有一个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倒不如不说话。古代人对这些语言的认知已经是尤为深入。现代很多人把说出伤人话掩饰为我说话比较直。大学生最后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尤为重要。这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学会把知识用到生活中,而不是以前的高中生纯粹为了成绩而学习。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意义已经变更为让学生离开学校学到最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其影响和深度远超过大学前的所有教学。希望教师不要忽视[5]。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提起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教师下意识会觉得这是政治教师的范畴。事实上,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大学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思想就教育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展思政教育,可以采用多元及的教学模式。以“论语”为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论语一直都是重要的优秀文化,也是教学中的重要思想指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文化的传承虽然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就思想教育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对会比较枯燥和单一。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论语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以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辅助,为教学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或是图片来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切实的体会其中的思想。思政教育从具象的角度分析,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但是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涵盖的方向更为广泛,其中包括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责任感等多方面的思维。所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多个方向进行引导[6]。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和思靠,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大学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思想。因此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将学生的人文和文化进行有效结合,这对于思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百玲, 拜玉莲. 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内涵与途径的思考[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 000(005):13-15.
[2]聂涛. 课程思政角度下大学语文情意内涵的反思建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000(001):103-104.
[3]张莹. 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18, 000(011):74-76.
[4]赵颖.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 000(029):290-291.
[5]张虎.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 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9):33.
[6]赵丹.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文渊(高中版), 2018, 000(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