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倡导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出现学生无话可说,老师滔滔不绝;学生自娱自乐,老师束手无策的情景。课堂缺乏动态生成和课堂生成无序有时深深困扰着新手的科学老师。怎样创设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怎样引导学生排除课堂中不必要程序的干扰?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他是一个平等中的首席,老师适当的引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就更加重要,一个合适的课前导入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催化生成动态的可持续的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探究视野和知识面。下面我就课前导入的几种办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1、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导入
我们的科学创新来自于平时的生活需求,很多时候有需求才去创造。同时,科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我觉得中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应重视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的影子,更好的帮助同学了解科学,贴近科学。在自学摩擦力时,我请同学们相互把手搓起来,有什么感觉?你知道为什么吗?像这样两样物体相互接触叫做摩擦,你能举例子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吗?学生:鞋子和地面,擦黑板时会有摩擦,写字时发出的声音……老师:你们在它们摩擦时有什么感觉?学生:有拖着的感觉。老师:这种力叫摩擦力,这一节课就研究摩擦力。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同学们能举出更多物体之间相互摩擦的现象,为生成接下去的各种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大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实际证据,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2、利用实验用品导入
科学教学中实验环节是学生进行探究、实践论证最常用的手段。科学实验作为科学课的重要特点之一,实验用品的利用也有相当讲究,有时会出现学生乱用实验工具迟迟无法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水的浮力》时,首先出示各种实验工具(橡皮、小石子、盛了水的玻璃缸、回形针、大泡沫塑料、干木棒等),并发给每位同学,学生研究水的浮力跟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能比较好地进行分类、排序,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作好了铺垫。
3、由著名科学人物导入
在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几千年来人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究、创造:文字的发明、指南针、各种生物的特点研究探索、地球探秘、宇宙发现……,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毕升、伽利略、爱迪生、法拉第、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的故事,被一代代的人所熟知。发现万有引力后的牛顿有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在牛顿提出并论证了发明万有引力之前,与牛顿一起站在科学高峰上的不仅有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还有惠更斯、胡克和哈雷这些巨人;他是继承和发扬了很多科学家的观点,才形成了万有引力理论。在教学重力时,我首先讲了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故事,并进一步讲到了他的万有引力,并介绍牛顿的这一句话来勉励同学们,在探究学习中要善于合作,吸收别人的经验,不要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只有不断追求、探索,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对科学大家的介绍,同学们在学习中更注重与合作学习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了,这样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设计故事情境导入
探究是物理课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则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和动机,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学生。情境引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探究教学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如讲《水的浮力》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有一个商人想将他重达一万斤的砖头用船运到家乡大溪去,于是他和一个小渔夫商量(图片出现渔夫的小船):“你能帮我一次性把砖运到大溪吗?”你猜小渔夫会怎样回答吗?这个故事学生展开了商量,最会一致认为渔夫不能答应商人的要求,应为太重了,可以分几次把砖运走。最后同学能将水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阐述渔夫不能运输这么重的砖的真正原因。
5、由音像媒体导入
课堂的引入一般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音像媒体,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学生自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特别是书本介绍的知识比较粗糙,学生自学难度较大,在这个时候播放了录像。再让学生讨论热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探究热情高涨!
6、温故生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不仅能巩固旧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连贯性较强的课型时,进行复习方式的引入,既能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参与学习,也能激发新一轮的探究学习。比如在《生活中的水》一章学习时,我请同学说一说关于水的一些知识,并要求学生举例证明特点。然后提出新问题:你知道水是怎么来的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而且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有点“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一样,这时我进行揭题,并开始新课的教学,希望同学在学习这单元之后能有答案。同学在接下去几个星期的学习中,不断探究、搜集资料、也向老师提问求证。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当然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课堂导入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要与课文教学培养目标紧密相关;导入的材料处理宜浅显易懂易操练,不宜太难。有些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有新意的导入,但是如果提示性问题或材料中概念太多或表达过于复杂,致使学生无法理解或听不明白,反而适得其反。总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前导入必须是简单,自然和有趣、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