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海 杜立滨
滨城区北城中学,滨州 山东 256600
摘要:当今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但改什么、怎么改其实是有部分人在模棱两可中瞎起哄。素质教育,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比如,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自古以来有之,从《论语》到《三字经》,从《劝学》到现代语文课本名篇,无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有效途径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能“动之以情”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若披文以情,用情感来感染学生,以情感来启迪学生心灵定能走进一个崭新的境地。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高尚的情感教育活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因和外因,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毫不例外,学生内在的亲身体验和教师外在的情绪感染,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情感是人对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而体验又是直接或间接的感知或自觉理解他人行为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能够亲身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唤醒沉睡的心灵,再现情感情境,启动情感意识,才能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向正确目的。
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教师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简单地讲,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己的内心体验。比如学生对母爱有着深切的体验,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请学生带有感情的介绍自己的母亲,就能引导学生会一起曾经有过的强烈的内心体验,母亲的表情、手势、语调、神态等,像过电影般浮现在学生眼前,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在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对自己情感的再体验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随着认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学生可能因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因素,在某些场合往往会对自己的情感缺乏认识。比如学生没有经历列强侵略的旧中国,体会不到当时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又比如学生没有长期远离祖国,因而认识不到自己对祖国的感情有多深,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强烈的爱国激情。面对上述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感情丰富的德育因素,把爱国情感、民族气节渗透到学生认知中,并努力把学生导入作品中的情绪氛围,从而唤醒沉睡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教师用语言、教具等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在线课文中的情感情景,也是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常用方法。情感即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教师用语言或直观教具将作者在作品中构造的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七根火柴》时,给学生展示一些长征时图片资料,介绍一些长征是自然和人为的恶劣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运用情景再现法,关键在于诱发和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唤起他们各种感知表象,比如学习《七根火柴》,引导学生回想《红军鞋》、《老山界》、《草地晚餐》等课文,在学生头脑中在现场正式的恶劣环境,学生就能体会到《七根火柴》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新鲜、真切的情感体验。
外因是变化的动力,语文教师外在的情绪感染,对实施情感教育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感染,是指通过语言、文学或其他形式激起他人相同的思想或激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文内容的感染,学生相互之间的情绪感染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之作,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精华,大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教师必须首先熟悉课文,达到认识深刻、体验充分,只有在认识深、体验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启发、帮助学生客观地阅读课文,理解作品思想,把握作者感情。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学生可能理解不了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那么教师就必须把自己的体验,利用课文思想的感染力,促成学生的正确感情体验,师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情感得以丰富和发展。
教师本身的感染作用十分强烈。如果教师感情疲乏、语调古板、手势机械,学生很可能一听就困;相反,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情绪振奋,语调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语气流畅、语言生动形象、手势协调、学生情绪会在无形中被调动、被感染,并从中得到启发教育。但这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课堂教学艺术,增强自身感染力。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情感外露的学生往往会把其他学生的感情点燃。例如我在教读《清贫》一文时,有位学生首先提出“清贫,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艰苦朴素的表现”,从而诱导很多学生向这一观点探究。还有,学生互相讨论也是情感交流的好方式。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情感审美观、辨证观。现在家庭一孩居多,家庭对孩子的宠爱甚至溺爱,严重冲击着教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观。溺爱不是爱,起码不是正确的爱。语文教师可以从《母爱》以及溺爱造成孩子不能生活自理甚至走向犯罪的案例中,旁征博引,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一个字-----爱。
作为语文老师,多年来在情感教育渗透中,总结了多种渗透方式,也可称为语文课堂教学多环节渗透。1.导语引入法:在教《我的母亲》时,我用一个独特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感高潮。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游子吟》,同学们能背出这首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心,而这种爱心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淋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我们跟随胡适先生走进《我的母亲》。2.在朗读中渗透情感教育: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里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课堂里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如《春》的朗读教学,我和学生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感受春意盎然的春光,抒发朝气蓬勃的青春情怀,怎能不焕发孩子奋发向上的学习劲头?3.教师课堂激情是学生情绪的引信。4.真实情景焕情感:创设真实情景,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体验情感,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收集标本,记录秋天的足迹,感受生命的脆弱和顽强,体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5.善于抓细节,激发情感等。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并且,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和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而,把握正确的情感教育途径,是语文教育者必不可缺的教育技能!也只有通过正确的途径,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情感,才能培养出和个人才。
参考文献:《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版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本)
《教育学论述》山东教育出版社
《学校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俊海(1966.2),男,汉族,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教师,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