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苏晓雪
[导读] 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实施者,
        苏晓雪
        哈尔滨剑桥学院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目前,我国大部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都采用刚性管理手段,即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强制性管理,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管理效率极为不利,所以,若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就必须采用柔性管理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柔性管理的概念,又进一步指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柔性工作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等方面,探究了柔性管理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柔性管理;辅导员;运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管理理念也不断更新。传统模式下服从与被服从的落后理念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模式。它以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为基础,运用非强制手段,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组织意识逐渐转换为自觉行动。柔性管理主要采用暗示、教育、引导和激励方式,充分增加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接受规范化管理。进而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生的行为管理、形象管理、心理管理和环境管理能力。若要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综合素质。可见,若要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促使辅导员及时革新管理方法。柔性管理理念主张坚持以人为本,采用鼓励、暗示和引导等方法促使大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合理运用柔性管理理念。
        一、柔性管理的概念所谓的柔性管理主要是指在研究人们行为、心理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手段,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潜在说服力,进而将这种意志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的主要特征是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采用奖惩手段和纪律监督对人们实施行为与思想管理。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个体意志、人格尊严、首创精神,通过激发人们的心理认同感与主观能动性,促使被管理者自觉修正自身行为。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1、驱动性柔性管理主要是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创造精神,它不受外界权力影响,更多地是依靠个体自身,最终使个体在心情舒畅的情绪中自觉的完成既定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要实现柔性管理的约束力和内驱力,必须将组织目标转化成成员的自发行动,把组织规范转化为成员的自觉意识。2、情感性柔性管理主张在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前提下,最终用好人、管好人,提倡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不断引导和激励人。并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凝聚人、感化人。进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可见,在柔性管理中用情感、价值文化、精神代替了权力,以感化、引导、凝聚、影响代替了强制管理的方法,这充分展现了柔性管理的情感性。3、灵活性柔性管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不断转变,是一种非模式化、艺术化和权变化的管理模式,具备鲜明的灵活性。柔性管理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目标、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的复杂化与多元化发展,并提倡不断增强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这也是柔性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4、人本性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人不仅是管理的客体,还是管理主体,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动力。

柔性管理始终坚持发展人、为了人、依靠人的精神理念,主张通过民主管理、广泛参与和自我管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全民、协调发展。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较大,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工作较为繁琐。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要求每一百五十名大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比例都达到1:500,由于工作量较大导致辅导员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管理质量自然无法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大量繁琐的工作也导致辅导员极易产生疲惫感。其次,管理模式简单且守旧,当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主要有奖惩制度和规章条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并为充分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兴趣爱好和价值理想,没有指定针对性管理方法,在管理中多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这无疑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管理无法深入开展。再次,过于强调严格管理,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也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首创精神与独立意识,并着力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和主动。
四、柔性管理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具体运用1、建立柔性管理评价体系对管理效果的评价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评价的方法和结论将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现受到表扬和肯定。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有阳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阴暗的一面。因此,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评价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过于量化,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柔性管理理念提倡进行“模糊性”评价。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行为和思想没有明确的数字界限,因此,模糊性评价可以进一步贯彻人文关怀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检查和自我分析能力,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和改进自我。此外,柔性管理模式下还关注对过程的动态评估,这不仅可以促使辅导员及时纠正大学生的不当行为,还能够引导辅导员及时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并督促辅导员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进而完善和革新评价体系,调整评价模式。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的中心,而高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才为本,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贯彻者,为大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和服务。因此,高校若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将这种观念渗透到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在日常管理中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大学生在生活好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并采取有效途径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在管理工作中要以引导和教育为主,避免使用强制性、惩罚性手段,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由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多以高校辅导员在管理中不能完全摒弃刚性管理理念,采用柔性管理模式,而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两种管理模式融合在一起,刚性管理中有各种规章制度,能够促使柔性管理更加有效的实施,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保证柔性管理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刚性管理的活力。刚柔并济才能够确保辅导员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斌:论高校学生人本化管理的途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
[2]董秀娜、梁洪振、孙绫屿:柔性管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年。
[3][3]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