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冉冉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程思政;声乐教学;声乐作品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定了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源自上海高校陆续提出的“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这其实并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项教学活动的简单转化,而是在寻求时代背景下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课育人的教学形式,两者辩证统一,同向而行。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思政课程”无疑是作为理论方面的知识,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指明思想方向,而“课程思政”则是将理论更融洽的转换于实践中去,更宏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声乐教学中的“思政”思维
(一)声乐教师的主导作用
声乐课程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小课制的授课模式,这就对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注重在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性,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思想与艺术的相互交融贯通。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但毋庸置疑的是,学生在思维层面的展现依然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就要有崇高的师德,树立好个人形象,要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素质的同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到言传身教,所谓教书育人,应以育人为首要前提,始终用“四有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在声乐课堂上始终贯穿“思政”思维是我们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但也应该注重课程思政的艺术性,既要讲授演唱技巧,演唱方法,又要照顾到分析作品本身传递的人文精神、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歌唱欲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内而外地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在学习作品时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与作品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达到更有效果的教学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更加符合当下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手机应用软件的训练途径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让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思想性与艺术性、专业性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专业性相结合,才是既重视专业化训练又重视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比如在中国民族歌曲及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则一定要通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来了解历史、了解时代、了解人文,才能在演唱中树立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们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弘扬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只有以此类方法相结合,才可无形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理念。
三、声乐作品的选择与思政导向
每个时代或每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中往往都包含着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与社会形态,时至今日亦是如此。我们当下的作品,也更多地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当今时代的心声与人类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所以在选择声乐作品时,我们要遵从主导性原则,即以优秀的、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为导向,引导学生们靠拢当下主流价值观,揣摩学习声乐作品的词曲情怀与情境,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理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塑造高尚的人文品格与人文精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为立德树人把好“思政”方向。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当下现阶段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好对当代大学生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达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要求。
四、结论
在全员“思政”的大格局下,声乐学科专业的教学要结合自身课程特点特色,不断探索和挖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递给学生,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巧妙的融入专业课课堂中去,达到专业知识显性教育与“思政”隐性教育相结合,也是专业知识智育与“思政”德育的相结合。“课程思政”是一个宏大且深远的课题,关键在于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就是教师这个角色,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较高的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注重课程开发与创新,实现专业学科与“思政 ”德育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史春梅.突出特色 传扬红色声乐经典——伊犁师范大学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纪实[J].新疆艺术(汉文),2020(04):128-131.
[2]张建化.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为例[J].当代音乐,2019(02):44-46.
[3]赵雪.课程思政导向下高校声乐课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J].艺术评鉴,2018(1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