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以"苏轼专题"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韩亮
[导读] :新时代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韩亮
        吉林省长春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 130022
        摘要:新时代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改革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风尚。本文看到了古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趋势,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改革意义,以“苏轼专题”为例,从三个部分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感受并传承优秀民族精神,让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向着更科学、更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了新时代跨学科教学的伟大实践,提出各类学科与思政教学的协同作用。目前,“课程思政”改革正在全国许多高校中如火如荼的展开,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人文类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也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践。虽然在行进过程中尚且存在着诸如“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操作中的无限泛化”“融合程度较浅显”等问题,但在无数教学学者的努力下,创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新兴模式,正有条不紊的向前迈进着。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改革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主要课程,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是文学研究面向未来的信心与底气。如何使古代文学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是高校教育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事实证明,引入新时代思政教育是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有其自身的融合条件。凝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体现着时光淘洗下的永恒和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宝库,这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其次,这种融合能够使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更加科学和高效。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生活方式的剧变,周遭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都会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较大冲击。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内涵,和思政教育中的德行研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共同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最后,这种融合能够改善学科的固有问题,实现跨学科语境下的综合教学,弥补某一学科在教学中的偏差和缺失,全方面引领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1]。


        二、以“苏轼专题”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要原则就是要坚守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共同发展。融合意味着优点的共存而非破坏,“课程思政”一定要在尊重和保护古代文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挖掘二者的兼容之处,从而实现思政元素与文学元素的提炼和协调共进。例如在苏轼专题的教学中,就可以于苏轼的人物生平和主要作品中深挖其爱国主义思想的源流和体现,不管是“自请出京”,还是“乌台诗案”,苏轼所留下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一个大诗人的文学造诣,更是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和爱国情怀。对苏轼生活状态和价值判断的教育,正是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准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溯源优秀文本,推崇原典阅读
        教材中所涉及的优秀文章都是经典,但由于书本的限制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展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涉及的文学理论固然重要,但亲自去阅读原典所带来的巨大收获是不可替代的。推崇原典阅读,让学生自发,自觉的去阅读原典,阅读古籍,能够帮助他们挖掘有利于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内容,进而从经典中进行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苏轼专题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应不仅限于教材,关于其文集的点校本,批校本的学习也同样重要。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尽力去选取那些能够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加大其文章的阅读量,并从文本中提炼出精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从《贾谊论》《赤壁赋》《江城子》等文本出发,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2]。
        (三)丰富授课模式,拓宽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应改变以往只顾课堂、只顾教材的传统教学理念,实现专业授课、学术讲座与学科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分章节进行展示和报告,例如有的同学可以做“苏轼古文”展示,有的可以做“苏轼书法和绘画”展示,也有的同学可以做“苏轼轶事典故”展示,也以此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在课后,学校应积极聘请古代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与交流会,鼓励学生举办古文专题沙龙,也积极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图书馆等教育机构进行实习,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群,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无数的中国古代优秀作家和作品,能够在教学中传递出生生不息的优秀思想内涵,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高校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契机,充分利用好二者融合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是新时代大学教育势在必行的教学目标和准则。
        参考文献:
[1]吕明凤.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进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0(6):136-138.
[2]姚晓娟,赵阳.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39(003):18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