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朦 张颖 成一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静海 301617
摘要:近年来,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的“师承”特色实践育人模式逐渐发展成熟,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传承班是自2009年,在人民英雄、校长张伯礼院士的倡导下,在“师徒传承+院校教育”的教育模式下,成立的中医特色实践育人班。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传承班为例,从中医文化、中医思维、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对“院校+师承教育”的优势做一梳理总结。
关键词:中医文化;中医思维;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引言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传承班是自2009年中医学院成立之日起,在人民英雄、校长张伯礼院士的倡导下,在师徒传承+院校教育的教育模式下,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传承班共招收学生469人,学院不断探索传承班学生的培养模式,在张校长“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有悟性”的育人理念下,传承班学子在中医文化、中医思维、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
一、中医文化深入人心
学院重点构建传承班育人名师体系,按照全员育人的总体格局,构建全过程文化育人体系,学院着力加强从入学教育到就业升学,从职业规划到校友之家的一线多点文化育人模式,实现人人共建,人人共创,人人共享,传承班平均升学率达95%;学院形成了辅导员与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举办了大学生课程思政大赛,课程笔记大赛,黄帝内经大赛等活动,中医文化逐渐深入师生内心;学院实施“晨读经典,夜练技能”育人工程,与课程建设共同推进,与第二课堂共同实施,形成了有特点、有亮点、有成效的工作品牌,传承班学生参与率100%,获得了天津市及国家级重点课程;十年间,通过毕业问卷调查,有98%的学生认为学院文化氛围浓厚。
二、中医思维显著提升
学院重点培育学生中医文化思维,建立了“院校+导师+学生”的互动及反馈机制,开创院校授课和临床跟诊、导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程度差异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方案,学院连续10年为传承班制作学生成长成才记录手册,记录学生的跟师笔记、从师心得,公开宣传和发表传承班学生优秀论文,编辑和制作的书籍《点滴岐黄心悟》《初探悬壶之路》《勇搏.励志.成才》《传承班成长实录》。经过十年的发展,传承班已形成中医学院院领导督促指导,班委会统筹规划,各年级小队自我组织管理的办班模式,教育手臂延伸至整个学校,班级影响力覆盖全校学生。对10年传承班学子的调查问卷显示,97%的学生对传承班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表示非常满意。88%的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工作基本满意乃至非常满意,已毕业的学生中29%的传承班学子在三甲医院工作,25%在二甲医院,有8.5%的毕业生在社区医院工作,7%的学生选择在中医类高校任教,还有4%的学生选择在医药类研究机构工作,超60%以上的学子工作地域集中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3人在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工作2人,有出国交流经历20人,超半数以上传承班学子在职期间获得过嘉奖。
三、人文素养不断增强
学院着重培养传承班的人格修养,以赶考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记使命,振兴中医赶考行”,“传承沂蒙精神,奋进一流学科”,实现行走的思政课。
弘扬爱国情怀和职业道德,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感恩奉献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定期开展关爱社会服务奉献活动,创建养老院、社区等志愿服务基地,开展了义诊和爱心义卖等活动,回馈社会,先后举办中医知识进社区、中国传统文化展、情系敬老院、新校区校园绿色行等活动百余次。传承班开展“四个一”品德教育实践育人工程,即为家乡做一件好事,为父母做一件事,读一本励志书,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组织学生、青年教师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感悟,开展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等学生先进典型代表宣传活动。
四、实践能力逐步提升
学院重点加强学风建设,搭建起三个文化育人平台,构建以培育中医思维为核心的经典传承平台、以培养中医技能为目标的大赛平台,以根植中医文化为导向的实践平台,坚持10 年举办传承班拜师会,以院校+师承的学生培养模式,多层次育人环节无缝衔接,建立了“院校+导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互动及反馈机制,探索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构建“课程-实训-临床”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使学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习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五年一贯,并层层深化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和临床运用能力的培养。中医传承班制定了系统的制度育人方案,制定了学生跟师手册和教师手册,每学期均要求完成“院校+师承”中医经典教学互动情况记录和读经典用经典情况记录,要求学生撰写跟师笔记、记录从师心得。通过走访实习医院,完善导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体系,对学生跟诊时间和效果做出量化和测评。传承班学生每周至少跟一次诊,每年一篇学术论文,每年一篇跟师心得,高年级学生要求对经典临床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整理记录,并在期末举办经典互动学习和运用心得交流会。传承班先后举办了赠书会,传承班拜师会,传承班导师座谈会,开展了学术大讲堂、岐黄雏鹰学术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四部经典背诵比赛、专业技能训练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医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医学知识体系。
五、创新精神继续加强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既是传承也需要创新,以“持科技创新之笔,行中医精诚之路”为主题,每年举办中医传承学术文化月,将中医系列知识竞赛、中医知识与临床能力竞赛、中医创意大赛、中医创意征文大赛、“双创”项目评审等品牌活动与社团活动相融合,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术科技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做到“人人参与、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天津市青果园大学生创意创业园、天津藏生康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中医学院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聘请15位校内外专家和老师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传承班同学对医学专业整体的发展有清晰的脉络和认识,同时开展以毕业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措施,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就业培训项目和模拟招聘现场等活动。带领传承学子参加全国“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黄帝内经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建。调查问卷显示,35%传承班学生的科创项目获得了市级及以上名次,40%的学生参与院校级项目评选并获得奖项。传承班建立了8个企业创业基地,依托企业技术、资金和场地优势,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创”项目、孵化更多优秀的创业实体,从而进一步推进学院和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
六、结语
传承班的十年发展见证了中医药人文传承教育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教育体系,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尝试,促进了中医药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的双层层面构建人文传承的教育体系,引导和教育中医学生清醒认识选择医学职业的崇高和赋予职责的神圣,肩负起中医科学岗位光鲜背后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深度挖掘与中医药学科相关的人文素材,与学科课程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大力增进学生对中医药科学的了解热爱,较好培养中医学生的鲜明职业态度和稳定的职业意识,为中医药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简介:蔡雪朦(1992年7月),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