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李睿天
[导读] 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延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再加之二孩政策的放开
        李睿天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262500

        摘要: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延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再加之二孩政策的放开,社会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为了满足新时期的就业形势,适应新型的就业制度,高校必须有效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工作,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就业指导策略,希冀有效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水平,为社会打造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引言
        现阶段,我国教育理念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发展创新,我国师范教育制度也随之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由原本的三级师范教育逐渐转向了二级教师培养模式,教师的培养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专科和本科层次的高等师范培养体制完全代替了传统师范教育体制,综合大学和各大师范院校也依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进一步拓宽了招生名额。本文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同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
1.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1.1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产生心里矛盾的原因
        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产生心理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①薪资福利待遇较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相比普遍较低。正是由于此差距,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考虑就业职位时,主观的就会幼儿教师这一职业选项,而去接受其他职位的橄榄枝,尤其以男生为主,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更适合承担社会的重要角色和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特别是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导致大多数男学生本能的认为自己的收入理应高于女性的收入,唯有这样才不算失去男性尊严。受这些固守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使得学生在就业时,会将经济收入看得十分重要,而幼儿教师职业的薪酬福利普遍不高,继而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都不会自愿的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行业;②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尚未完全融入进义务教育行列,以致于社会各界都未能正确意识到幼儿教师的重要性,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无非就是每天带孩子玩乐,而幼儿园又与托儿所别无二致,所以幼儿教师并不讲究太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相较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过于低下,也并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1.2学生高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产生的心理
        学生高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多产生抑郁和焦虑心理,现阶段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普遍都具有高就业期望,尤其是大城市或省会城市上学的学生,他们挑选职业会多偏向于有事业单位或是公立的幼儿园,唯有较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早教机构或私立幼儿园上班。

近些年来,虽然学前教育得到了国家一定的支持与鼓励,国家也相应的为学前教育行业投放了大笔的资金支持,但是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却仍停滞不前,公立幼儿园的实际数量在我国范围内并未有实质性的增设进展,只是增加了私立幼儿园的数量,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私立幼儿园的数量约占幼儿园总数额的80%,由于我国大部分学生都有高就业的期望,因此学生普遍都将目光汇集在工作相对稳定同时又有丰厚的福利待遇、薪酬支持的公立幼儿园上,不过现阶段我国就业岗位和毕业生数量之间明显呈现着供不应求的现状,这也给我国的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种严峻的压力之下,大学生求职失败的案例屡增不显,久而久之学生便在这种高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双夹击中逐渐产生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因此患上头痛、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措施
2.1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积极提高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有效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情感认知,进而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行动和努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提升专业认同感可以帮助学生自觉规范学习行为,加大情感的投入力度,继而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还要以自己的所在专业作为日后的就业对象,在这条路上持续前行发展。增强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因此学生能够明确就业方向,据有关调查显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实际上与就业的满意度息息相关,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既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中,又能够树立起学生坚定地幼儿教师信念,促进社会的稳定长远发展,同时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避免了幼儿教师人才的流失。
2.2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教师应科学、合理的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并积极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展观和就业观。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而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就业地位。但是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并不等同于降低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准确的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和社会价值,继而切合实际的调整就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挑选合适的岗位就职,最大限度的避免盲目攀比心理的滋生。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仍处于极其严峻的地位,因此高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务必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就业心理,并予以及时的探讨分析,积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个人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此外,高校教师还要不断创新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切实强化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和专业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慢慢占据发展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徐良玉,吴兆根.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 国际公关. 2019(12)
[2] 高蓉蓉,郭冉,朱胜楠.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9(22)
[3] 杨文.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视角下的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4] 陈周庆.高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政教育[J].  文教资料. 2019(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