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祖红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510006
摘要:情境所指的是借由情感与环境的相互配合演化而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指导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情境能够从生活经验、抽象思维等角度启发学生的智慧,改变教学活动苍白、空虚的短板问题,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材料填充当前的教学活动。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情境已经成为推动初中物理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元素。现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展开探讨,分析情境下初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特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应用
情境创设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为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生动的应用和学习有关知识,创设情景已经成为教师发起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情境,教育工作者能够将周围环境中的可用元素纳入到课堂当中,实现教学工作与客观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进而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意识。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来说,面对理论繁琐、运算复杂的物理课程,情景的导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不爱学、不会学的负面问题。
一、初中物理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由视觉、语言和记忆三大感官的配合才能完成;视觉负责信息的搜集,语言负责信息的表达,记忆负责信息的整理,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这三种认知模式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分析物理现象的基本方式。但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利用大脑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似乎正在逐渐退化:当教师给出定义及问题时,如果学生无法及时给出答案,教师便会以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讲解[1]。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不走弯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使其形成被动学习的消极习惯。当学生开始习惯于在教师处直接获得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并不能得到提升。
二、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分析
(一)创设互动情境,主动思考
情境是个体感情与外界环境互相融合之后所形成的全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情境对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个人能力投入了足够的重视,其允许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物理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围绕情境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情境的有效性与互动价值已经成为影响综合教学质量的第一元素。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结合情境构建全新的互动关系,以此来解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回应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表达物理灵感。以初中物理教材《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环节,教师可结合生活现象构建互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物理盲点。教师给出生活化情境:阳光下有一块冰,当太阳升起来,冰会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学生指出冰融化变成了水,此时,教师继续发起追问,如果将冰放在阴冷的角落,冰会怎样变化?学生提出,温度没有达到冰的熔点,冰不会发生变化,但部分学生会立即给出反对意见:冬天里的冰块有时并没有晒到太阳,也没有变成水,但其体积确实在不断缩小,这是为什么?在回答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水直接蒸发了;水渗透到泥土中了;水直接变成了水蒸气等。在学生给出基本的假设之后,教师可对冰的变化进行讲解,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有关知识开展教学。依靠互动,为学生创造发现物理概念的机会。
(二)创造探究情境,主动积累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育活动似乎正在逐渐演化为一个学生被动配合、被动接受的过程。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一直扮演着一个“旁听者”的角色,记录、答题是学生对教师作出回应的唯一方式。在这种落后的物理学习模式下,知识的应用与积累无法得到保障,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也无法得到满足。
教师应尝试结合教学活动构建对应的探究情境,鼓励学生在创造、发现、思考的过程中回忆物理知识,将物理概念带入到现实环境当中[2]。以初中物理教材《杠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用这样一句话带入情境: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翘起整个地球,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了解杠杆原理之前,学生必然会对这样的言论嗤之以鼻,教师可导入《杠杆》章节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木板、立方体等材料制作简易的杠杆,并思考杠杆的长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经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学生发现,当杠杆的一端受到向下的力时,如果此段杠杆的长度加长,则抬起重物所需要的力就会减小,如果杠杆的长度缩短,所需要施加的力就会变大。学生针对“长度”与“作用力”两个概念对杠杆的受力关系进行了分析。当教师再度导入阿基米德的名言时,学生会产生新的灵感:当杠杆的长度无限延伸,只需要用很小的力就能翘起很重的重物,由此,阿基米德的名言是正确的。在探究情境中,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实践操作对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进行推理,进而得出科学的物理概念。
(三)创造趣味情境,融合灵感
简单的物理问题之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围绕物理概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尝试完成物理情境的创设任务,借由物理情境、物理问题抓住学生的灵感,进而为学生提供发现物理知识的机会[3]。
以八年级教材《密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国王要求金匠用黄金为他打造王冠,但在王冠铸成之后,国王怀疑王冠中掺有银子,便要求人对王冠进行测量,但由于重量相同,并不能算出王冠中是否掺有银子,如果是你,应该如何帮助国王解决这个问题?结合质量、密度、体积三要素,学生能够快速给出解决策略:虽然王冠的重量相同,但王冠的整体密度、体积已经发生了变化,将王冠放入水中,通过测量水的溢出量,再将同等体积黄金放入水中,再次测量水的溢出量,比较水的溢出量是否相等,便能够确定王冠是否掺假。这一问题被收录在《300个数学故事》当中,但包含着浮力、密度、质量等基本概念,是在数学角度对物理知识的重新描述。教师可尝试利用趣味情境为学生规划全新的思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结语:
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与学生的抽象认知整合起来,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资源与灵感的同步整合。在围绕情境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物理概念、现象等角度重新确定教学计划,利用情境分析问题、整合灵感,改变“填鸭式课堂”,为学生提供新的表达机会。
参考文献:
[1]纪媛.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 000(003):99-99.
[2]祁德堂, 李文慧. 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考试周刊, 2018, 000(030):169.
[3]李丽雅.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013):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