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胡继玲
[导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掌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特性
       胡继玲
        丰顺县石江中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300
        内容摘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掌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特性,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培养要求,有针对性的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创新。科学引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内容,从不同方向和维度进行自主学习。另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态的关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合作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同步的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当下,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和观点,掌握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复杂性、逻辑性,抽象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与方法之外,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基于此,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审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了解原有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积极的进行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引入,为学生构建全新的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体系。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课堂教学反馈情况的关注和重视,以先进的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案例和经验为参考,不断的进行融合与完善,以期能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习体系。
一、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和固有课堂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单向的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输入,学生的学习趋于被动,会利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以期能在实际的考试过程当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效,但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化的思维,进而对后续的道德与法治的拓展学习和深度学习造成制约和影响。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更加注重于提升自身成绩,实际的学习兴趣偏低。因此,若教师不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传统的模式决定学生习惯于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即便教师在课堂当中设计的一些小组合作任务,但由于未能合理的进行小组的划分,并利用科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会增加合作学习过程当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还会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和情绪。
        此外,部分教师往往会在课堂当中花费更多精力进行分析和讲解,很少为学生预留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即便教师引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也只是利用全新教学形式进行固有教学内容的呈现,但也没有围绕探究主题和政治的要求进行指导和引导。这就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存在较为严重的随意化和形式化的现象,难以使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突破性的提升。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措施
(一)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点和兴趣点,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对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拓展、创新。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获取一些与道德与法治课等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源。优化课堂内容体系、拓展学生知识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机。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选取一些能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案例、事件、现象等教学资源,利用信息化的系统和软件,将其转化为更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音频、图片、动画、视频。利用学生喜欢且熟悉的内容,导入陌生、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对所筛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预习指导要求,制作短小精悍、简明凝练的微视频,利用互联网络渠道和新媒体方式进行推送、传递、分享,科学预设自主预习问题和任务,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二)构建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虽然大部分初中学生本身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素养,但也很难掌握具有一定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基于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引进先进的对媒体教学技术,将静态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化为动态。然后,再为学生构建具有代入性、融合性、时代性、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为其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以调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与思维。进一步的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导向性、探究性、促进性、引导性的情境问题,让学生以此为线索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 “遵守规则”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本专业主题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占座、插队、乱扔垃圾、地铁上吃东西、高空抛物、卡门拒绝地铁发车等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你怎样看待上述事件?”、“规则与自由有怎样的关系?”、就上述场景当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来进行有效的讨论,利用批判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来进行分析,从道德与法治层面入手来阐述理论。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构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动画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当中的人物行为体现了怎样的观点?”、“如果你处于故事中,你会怎样处理这一事件?”、“‘我心有主’是什么?应如何才能做到?”,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的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自主选择主题,与其他同学共同进行探讨,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的利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进行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改进社会规则的探究性学习。
(三)引入实践互动,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指导
        在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以推动合作学习和优势互补为目的,遵循层次教学与小组划分的原则,将小组人数控制在4~8人左右。当教师根据合作学习的主题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合作任务后,小组长可以根据小组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进行任务的划分和落实。有效的引入激励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合作、畅所欲言、深入探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当中的行为动态、思想状态、认知形态的关注,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和辅导,鼓励学生积极的分享自己的合作学习经验和心得。在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的同时,以发挥合作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促进激励、查缺补漏的作用。
        例如,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做生的思维动态和认知形态,以电子课件为媒介,真实、立体、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交警维持秩序、邮递员送邮件、教师教书、医生救人、抗震救灾等事件,提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上述事件当中哪些人承担的责任,承担了怎样的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当角色发生变化时,其承担责任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上述事件当中的场景,直观的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责任的含义及其本质。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小组学生从承担责任入手来进行学习,科学设计进行义务植树、为父母服务、协助交警维护交通规则、参加以规则为主题的社区活动、组织垃圾分类宣传等合作实践性活动。使小组学生能通过合作与互动,学会关爱、帮助、感恩、服务他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各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改进,引导学生深层次、全方面、多角度的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另外,教师还必须要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全面的拓展学生视野,使其能自主自觉的思考和学习。也需在原有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引进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情况下,有效的进行集多元化和综合化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这样才能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和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荣.自主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20,17(14):39,42.  
[2]陈训荣.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5):119.  
[3]井红梅.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2020,(15):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