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方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国家相关政策调控下,乡村教育逐渐向好发展,但城乡教育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发展。
一、乡村教育问题探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18年全国人口总数13.9008亿,其中农村户籍人口占56.63%。国情决定了我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关键在乡村教育。但事实却是,乡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忽视乡村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规律,使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有:
1.乡村教育价值被扭曲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乡村教育按照城市教育来规划,使得乡村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都和城市教育高度一致。在乡村,教育变成了一种升学工具,乡村教育沦为追逐名利的敲门砖。当农家子弟一次次追逐,一次次失败后,他们逐渐走出教育资源稀缺的逐利场,讨厌学习、放弃学习,既不去追逐名利,也不去全面发展,随波逐流,自抛自弃,成为社会的“抛弃儿”。
2.教育公平难进百姓家庭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走的是一条效率至上的道路,为了效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了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基本上享受不到这样的阳光,即使有一点阳光照到了乡村,也仅仅能保证基本需求、危房改造和普九教育。优秀教师到不了乡村,优质教学资源稀缺,互联网未普及,学生难以享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优质资源,对瞬息万变外界世界更是“井底之蛙”。
3.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在我国,乡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乡村学生生源的急剧流失,教学质量更是严重滑坡。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乡村教师队伍不精不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优质教学资源稀缺,现有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大转型大变革,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教师更多的要面临乡村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权益的关注压力,乡村教师成为一个高位弱势群体,农村大学生不想回乡村当教师,城市大学生更不想来乡村,加之乡村交通条件、生活条件不便,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乡村教师的发展。教师难发展,学生就难发展,致使乡村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4.乡村教育改革流于形式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围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乡村教育也不例外。但在乡村,教学内容和城市一致,考试招生制度和城市一致、质量评价制度和城市一致,优惠政策难以普惠到普通家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管理不尽人意,教学资源匮乏,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厌教厌学普遍存在,这种不考虑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不考虑“起跑线”的乡村教育改革无疑是流于形式,无法得到内涵式发展。
二、乡村教育振兴对策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乡村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厌教厌学,只有让乡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的出路,教师找到教学的幸福感,教师学生都愿意为教与学付出自己的艰辛,振兴乡村教育就指日可待。
1.振兴乡村义务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中国广大乡村大多处在交通不便的边老山区,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生活条件、交通条件相对欠发达,造成了乡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短缺非常严重,有的学校仅有1名教师,年轻教师不想去乡村任教,就是去了锻炼一段时间也会马上离开,在岗教师大多数是本村或本乡人,还有部分是带教老师,年龄普遍偏大。这些教师虽然为乡村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普遍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技能粗糙,现代教育技术不会,上进心竞争心不强。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工作:
①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顶岗支教”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顶岗支教”开展已经多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习在城市找不到真正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的实习的学校,而乡村学校又短缺大量的教师,如果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乡村学校积极配合,精心设计,将“学生顶岗支教”落到实处,对大学生来讲,他们可以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拿到实践中去实践,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乡村学校来讲,大学生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为学校带来生机,注入新的血液,而且可以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多赢”的事情。
②充分发挥退休教师志愿者的作用。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传递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果能在退休的教师中招募一些身体状况良好,精力充沛的教师到乡村学校做志愿者,无疑会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退休教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志愿参与乡村基础教育不仅可以发挥他们的余热,而且可以将他们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乡村教师,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③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乡村基础教育之根本在于乡村教师,没有一支思想过硬,技能精湛的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基础教育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要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乡村教师一定的倾斜,形成完善的建设机制,比如工资待遇、职称待遇、生活待遇等,解决到乡村学校后的后顾之忧,变被动去乡村工作为主动去乡村工作,这样才能形成自我良性循环,乡村基础教育大发展也就不远了。
2.振兴乡村义务教育需要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是振兴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必备要素,但由于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已经严重失调,教师严重短缺,优秀教师到不了乡村学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设备短缺,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等,造成乡村学生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工作:
①校校联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校校联合就是根据乡村教育学校的布局特点、区域特征、学校强弱,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实行一所优质学校联合2-3所乡村学校,组成一个“1+n”区域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优质学校对乡村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帮扶,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②完善网络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并把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乡村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网络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教育而言,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而且是促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信息化设备与手段走入乡村学校,为原本教学资源匮乏的课堂融入了丰富元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互通共享,使“互联网+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教师教学的好帮手,也学生学习知识的信息源。
3.振兴乡村义务教育需要解决乡村孩子出路
解决乡村教育孩子的出路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将来做什么的问题。当前,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让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一起竞争,无疑是不公平的。有梦想才会有动力,才会去追求,梦想破灭,也就放任自流。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工作:
①乡村教育培养目标要适合乡村教育实际。乡村教育明显是个弱势群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无法与城市教育相比,如果要求乡村教育也要培养出像城市教育那样的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地、本区域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本地、本区域乡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做到乡村学校和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一定数量的学生就可以达到目标,要给乡村孩子一个梦想、一个希望。
②在乡村应该尽快普及高中教育。乡村孩子的出路在哪,有人说在考取大学,有人说上技校、进城打工,还有人说创业。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无论何种出路都需要知识,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要让农村孩子成为精英谈何容易。因此,政府应该在各种政策上向乡村教育倾向,扶持乡村基础教育,应该在农村尽快实施普及高中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到祖国的关怀,让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让乡村教育成为普惠教育。
振兴乡村基础教育是国家振兴乡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振兴乡村计划的实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振兴乡村基础教育大有希望,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本文得到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山西乡村初中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2020272)”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