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军
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小学 455000
摘要:关于小学高段的习作批改,当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单一批改。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批改方式,不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应该实行多样化批改和评价,不仅能减少教师工作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高段 习作 多样化 批改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习作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我认为,这就是多样化评价,所以今天,我要和各位老师交流的题目是“小学高段习作的多样化批改及评价”。
一、小学高段习作批改现状
习作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是让学生头痛、老师费神的一项教学任务。我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很多老师在收上一份学生的习作之后,不管是错别字还是谋篇布局或者综合效果,都对学生的习作大动干戈,到最后,学生的习作被改得面目全非,老师们自己也改得头昏眼花,精力耗费了不少,可很多学生在拿到这份凝聚着老师 “心血”的习作之后,有多少学生会仔细看呢?于是,我们老师为了让学生“进步”,就让学生把老师精心修改的习作再誊抄一遍,誊抄之后,教师们又再次辛苦的批阅一遍,有时,批完全班的习作往往要一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真是苦不堪言。当然,也有一些老师为了省事儿,只粗略看过一遍文章,就写下“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或反之的话,走向另一个极端。 现在的习作批改现状,总结起来,主要是教师主导性批改方式单一
关于小学高段的习作批改,当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单一批改。而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批改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收效甚微。每次习作本发下来,学生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得了多少分,而不是自己习作的优点和缺点,更不是思考如何修改自己习作的问题,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批改方式,不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多样化批改及评价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形式评价,避免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不能只重视“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还要努力使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习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鉴于此,结合统编教材习作的编排意图,我们需要改革习作批改的现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习作的批改中来。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显然,让学生自改、互改习作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重要的策略转换,也是立足于学生实际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方法,更是统编教材对习作的要求。
自我评价就是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习作,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批改的一种方式。自我评价后,再由习作小组结合统编教材中对习作的要求,让其他成员进行评价,指出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整和改正不足之处,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让学生在习作批改中尝到甜头,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感受到习作带来的成就感。
(二)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学生完成习作后,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小组成员听,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就是口头评价。这样,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习作评价,由注重习作的结果向重视习作的过程迁移。
口头评价结束后,小组成员或同桌之间交换习作进行书面批改,运用修改符号或评语方式写写自己对同伴习作的意见,这种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的批改方法,在批改他人习作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习作能力。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出人意料的是,学生自评不但基本到位,台下的听众由于有任务,也是听得格外的认真,并纷纷发言,有的根据文中一、两句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有的根据习作内容进行阐述,有的说出了写作方法的优劣,这种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习作的评价中来,将评价的视角从注重结果转移到了关注习作的生成中来,同时,孩子们还学会了倾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能敦促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认识、鉴赏能力,习作能力得到发展。
(三)群体评价、家长评价穿插使用
在习作评价中群体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他和前面的评价不同在于,前者注重倾听,后者注重观察。在群体评价时教师将学生的习作用多媒体出示,让全班学生边读边评议,发现问题就马上提出,小作者根据个人的意愿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小作者可以答疑,也可以说说自己对同学提出的意见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到了中高年级,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习作能力,而有些孩子就是不让家长看自己的习作,有些还因此闹起了矛盾。针对这种情况,请家长参与评价习作是解决矛盾的一个办法。我们也能从家长给学生的评语中受益。家长参与习作评价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打破了校内、校外的界限,使校内外的教育紧密结合并得以延伸。
(四)即时评价
学生写完习作后会有一个热场,也就是情感的消退期。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学生的习作做完就收上来,由老师评改,改完之后再在下一堂课来评价修改。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事实上,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一周后,学生对上次写的习作已经模糊不清了,评价起来自然效果不佳。这样的做法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情感资源,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即时评价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的习作一写完就进行评价,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也是最能产生灵感的,许多精彩的语句就在这一瞬间产生了。
(五)修改后再评价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习作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习作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评什么,怎么评,改什么,怎么改的方法。
首先,在习作起步阶段,评价重点是“书写是否正确美观,格式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意思是否连贯等”。随着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渐渐达到“是否有精彩感人的细节描写,是否有特色等”。每次在评价时侧重总结主要优点,找出主要问题,即全班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再观察、再深入地思考并修改自己的习作。
其次,教师可在学生修改习作后再次进行评价,可用此次成绩作为本次习作的成绩。甚至鼓励学生多次修改后给予多次评价,直至达到学生自己满意的评价为止。这样既突出了习作评价的导向功能,又培养了学生不断改文的好习惯。当然,这种方式费时较长,且不可经常使用,否则学生会产生倦怠感。我常用的做法是,学生完成自评和互评后,我再进行评价,而这时的习作,我已不需要做细致修改,只需根据学生习作特点写出特色评价即可,一到两节课即可完成。
(六)特色评价
欣赏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评价学生习作时,教师要由挑毛病变为找“闪光点”,由扣分变为加分,对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思维的习作,教师的评语也应推陈出新,避免一成不变的“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等评语,而是加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一颗善良的心、一个感人的故事、一篇温情的文章”之类的特色评语。
此论文是2020年安阳市课题《统编教材小学高段习作批改的多样化和主体性研究》(编号:ayjky200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