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容
宁德市华侨小学 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新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课外阅读活动,充分为学生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想方设法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师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现身说法传授阅读方法,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阅读内容选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言
新《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学目的,不仅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笔者在多年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训练。当然,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花大量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里,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策略方面与大家交流。
1.阅读材料内容的选择
1.1经典性
经典是一个具有丰富、时代性和典型性特点的意义范畴,它首先要符合一些条件,即经过历史考验的、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且能够对人的心智起到启迪和、塑造和升华等作用的等等,符合这些条件的阅读内容即可称之为经典。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其选择阅读经典型阅读内容,一方面既要学习经典文化,如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优秀古诗词、中国古代史等,另一方面还要汲取世界各国的经典文化,如西方神话、诗歌、小说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文本内容都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从而促进其心智发展。其次,则要根据“经典”的定义特点来指导学生进行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初期教师可以从年代和作者等方面来划分,将抽象的经典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使学生易于掌握和辨别,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既要让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能够完全束缚其思想发展,不要因为其年龄特点就限制学生去尝试一些所谓的高深内容,这其中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和细心指导。
1.2与课内学习相关
基于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读整本书”理念,读整本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教材文本中节选文的原文进行阅读。首先通过课堂中的课内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阅读整部作品。此外,还可以选择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因为同一个作家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因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加上社会背景等因素,从而产生变化,导致了不同写作风格和不同题材的产生。例如,在《望庐山瀑布》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白帝得到被赦免的消息,后乘舟在返回江陵时所作,这时的李白为了表达自己重获自由后的欣喜之情,将沿途的景色加上行船的轻快描写了下来,这也是其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体现。
2.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2.1营造氛围,师生共读
首先,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得像一个小型的图书室,师生每人捐一本书,轮流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一部分相关书籍,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按各自喜欢的书目分成4各小组,每周各小组交换一次阅读书籍,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充分利用教室内墙壁上张贴的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学校橱窗、楼道、展板、墙壁上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校训及校长寄语等文化建设内容,都是师生一起阅读的内容。
再次,有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呢?师生一起约定:课间时间熟读教室内墙壁上的名人名言、经典诗文,午间休息时阅读楼道两边的古诗词、三字经,下午课外活动阅读橱窗、展板上的弟子规、校训和校长寄语等内容;每周三第七节是班级读书课,主要是阅读班级图书角里面的书籍。
2.2共写随笔,培养兴趣
有了阅读资源,要求学生分时段阅读不同内容,关键是要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
首先,老师以身示范。每一次读书活动,老师都必须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写体会,用老师带头读书、带头写笔记的实际行动、习惯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老师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自觉读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爱上课外阅读。
其次,结合学校实施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的要求,师生在读完一本书的一个章节后,就分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先口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把自己交流的体会哟用书面语言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换相互修改语法上的语病,最后认真抄写在读书“共写随笔”笔记本上。
再次,每个月结束后,邀请班级任课老师一起参加师生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每小组评选一名写得好的读书笔记,复印编辑成册,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大家阅读、欣赏。这样不仅展示了优秀学生的习作,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
2.3现身说教,传授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在学生渐渐喜欢上了课外阅读以后,老师要及时现身说教,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好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慢慢积淀,学以致用,受益终身。
(1)浏览概括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阅读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课文部分内容通过快速浏览,抓住关键字、词概括归纳出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精读理解法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要下深水师范给学生看,要调动学生全部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和手到,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及时把自己的理解和联想批注在重点章节旁边,指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去细读,要启发学生透过文字表面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际遇,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3)熟读赏析法
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特点、刻画人物外貌、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章节,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欣赏的角度体会作者妙笔生花的写作手法,从谋篇布局角度借鉴作者的精心安排的好处。
(4)摘录借鉴法
很多入选教材的课文和一些经典的课外阅读書刊中有很多佳词佳句和漂亮的修辞手法,可以要求学生摘录下来,经常阅读并能背诵下来,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3.1制定阅读计划
阅读计划的制定既有利于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计划的制定首先要具有可实施性,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阅读水平或是学习风格等方面来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任务量不宜过多也不易过少,但要做到详尽具体且不宏观。
3.2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但当下小学生普遍不太容易养成这一习惯,反而认为这是一种阅读负担,从而使阅读笔记形成了内容空洞、单一等特点。但教师要明确读书笔记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还能够为学生起到强化和辅助记忆的作用,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和写作素材,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表格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表格内可以有阅读时间、书的名字、作者等内容;进而升级成为摘录,也就是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看到的自己感觉精妙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这些阅读知识,实现语文素养的较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香芝.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