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 陈萍萍
[导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陈萍萍
        莆田第十六中学 351148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生态观,生态观作为生物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对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和可持续观念的意识有着很大帮助,本文将对生态观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进行浅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态观
        想要培养高中生的生态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内涵,并让学生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善待动物等好习惯。生物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之一,需要教师结合周围环境和教材内容,给学生不断渗透生态观念,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
        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让学生与大自然亲近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不断深入我们的生活,教师可以把多媒体与教学课堂相结合。[1]教师在熟悉课本教材内容后,进行认真的备课,再制作出幻灯片,进行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课堂相结合,能够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单一的图片和枯燥乏味的文字,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且教师只是一味的教书中死板的内容,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深信不疑,使得课堂只有“教”,并没有“学”。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所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学习到了新知识,这才是“教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点,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授《生物科学和环境保护》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破坏环境对现在人类的影响的严重性,呼吁学生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然后,再教授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保护、爱护环境的意识和树立学生绿色生活方式以及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结合探究性小实验渗透
        生物《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和勤于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判断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探究性实验以外,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布置课外的探究性实验,多让学生动手。让学生通过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能更直接的与大自然接触,感受到大自然环境的变化,思考当生物生活的环境变了,生物的生活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例如,教师布置动手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用两个瓶子养同一品种的植物,一个瓶内加入矿泉水进行培养,一个瓶内加入工业污水进行培养,让学生对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生长的情况进行分析;或者让学生培育同类的两株植物,一盆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另一盆定期进行光合作用,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探究和分析,学生能够真实的观察污水对植物生长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危害。教师再把这个问题延伸到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来,问学生:假如这是我们人类现在所生存的环境,我们应当怎么做?由此激发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
        俗话说:“病从口入”。教师应当让学生注重个人卫生和个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澡,勤洗手,及时预防疾病。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食物和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要求食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学生应该多考虑食品安全性,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教师应当让学生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毕竟生命是珍贵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图享乐,老了后悔。比如:不爱护环境、出门时忘记随手关灯、忘旧随手关闭水龙头、忘记扔垃圾时应当垃圾分类。
        例如,在吃饭之前应当洗手、每天勤洗澡、不要吃三无食品、扔垃圾时应当分类、不要随地扔垃圾,应当把垃圾扔进对应的垃圾桶、不要往江、湖、海内扔垃圾,给海洋生物一个健康的“家”,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师应当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提升,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和教学课堂相结合,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兴趣;教师也应当多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大自然,了解到人类的污染对大自然的伤害,激发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让学生思考如果不保护环境,那么人类应当活在怎样的地球上?;教师还应当让学生从生活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从学生自己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自身安全越来越重视,把生态观通过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呼吁更多的学生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参考文献:
        [1]王薇,房岩,孙刚,刘聪.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科技视界,2020(23):160-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