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家明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第一中学 437600
摘要: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喜欢依赖教师,等待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一学习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实现语文方面的突破。教师可以结合生活、问题和实践手段来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躲避在教师的身后,等待教师的给予。学生只有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才能抓住语文的脉络,在课堂上实现学习突破。
一、以生活为导向——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以生活为导向,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教师以生活为导向,让学生围绕生活话题进行讨论,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拥有自己的想法,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在生活的指引下,走近了语文,知道了语文与生活之间构建的联系,能够立足生活基础来理解语文知识,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苏州园林、拙政园、避暑山庄、故宫等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观察图片后,认为这些建筑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气息,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建筑。接着,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有意思的建筑,有着怎样的风貌。其中一位学生分享了自己家乡的老屋,提到了老屋的屋脊和屋脊上的“飞禽走兽”,指出了屋脊的特点和类型,分享了屋檐背上生动的装饰,让其他学生对中国建筑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了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走进了课文阅读。这样,笔者通过以生活为导向,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二、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意识。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可以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抓住语文的精髓,学会在语文的角度分析、观察,总结问题的答案,深刻理解知识内涵。
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语文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思考,知道了自己在课堂中遗漏的知识点,发展了自己的语文思维。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学习廉颇和蔺相如的精神,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怎样的故事?你认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呢?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带着问题开始了阅读,知道了文章通过描写廉颇和蔺相如的渑池相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情节,点明了廉颇、蔺相如的爱国情怀。学生表示会学习廉颇和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有错就改等的优点,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而努力。这样,笔者通过以问题为导向,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考的意识。
三、以实践为导向——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以实践为导向,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意识。教师以实践为导向,带领学生走向实践的战场,可以借用学生的力量来感受语文的作用,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语文。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走向了语文攀登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知道怎样科学看待荆轲,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学生拿到实践任务后,使用思维导图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主题,开始了思维导图的知识辐射。学生在《荆轲刺秦王》的主题下,在思维导图中用细节细化了荆轲出发前、与秦王对垒时、任务失败后的场景,认为荆轲是一个重情义、讲义气、勇于牺牲的人。接着,笔者组织学生站在荆轲的角度,想象一下,荆轲在出发前会想些什么。学生代入荆轲的角色,结合时代背景,分享了自己内心对荆轲的理解,想象了荆轲的想法,丰富了荆轲的人物形象。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找到了语文实践的乐趣。这样,笔者通过以实践为导向,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意识
总之,本文通过以生活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导向,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考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意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语文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了解了语文的特点,知道了怎样学习语文知识,加强了自己对语文的实践。高中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了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田长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11.
[2]魏勇.浅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与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