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琳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冷水镇小学 431921
摘要: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中,但有时教师并不能够达到他们预期中的教学效果。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有效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针对多媒体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并且着重探究多媒体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接下来笔者就围绕着研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引发学生思考三个方面来对多媒体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展开介绍。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注意事项;小学语文
“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所做出的评论,因而在对多媒体进行运用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体现出以上三点。这样的话,多媒体的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多媒体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小学语文教师所创建的教学课堂能够成为学生收获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渠道。但前提是,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利用。
一、研究教学内容
有些语文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仅仅是将黑板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呈现;而有些语文教师则会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利用多媒体展开。这两种应用效果都是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教学内容是不适合用多媒体进行呈现的,而有些教学内容则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进行呈现。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来合理选择多媒体的呈现内容。例如:《花的学校》是需要学生对课文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进行理解的,因而笔者不能够一开始就将课本所描述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对花儿的学校并没有了解,也因此无法展开想象。此时笔者就可以对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图片和资料进行搜集,如玩耍的场景、学习的场景、做功课的场景、被罚站的场景;还有学生与妈妈相处时的场景等。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对花儿学校的联想,进而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这远比笔者直接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要更有效。这样的话,多媒体的作用就能够有效发挥出来,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丰富教学资源
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将之与网络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利用网络对教学资源进行丰富,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将之呈现给学生。这样的话,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有着学习的浓厚兴趣。不仅如此,学生还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影响下对抽象的语文知识有着形象的认知,他们也因此能够更加轻松地展开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之前,笔者会让学生展开预习,并且将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告诉笔者。有的学生想要对红松、白桦、栎树这三种树进行区分;有的学生想要去了解小兴安岭里的各种鲜花;有的学生想要去研究各种各样的名贵药材;还有的学生对其中存在的动物充满兴趣。基于此,笔者在课前研究教学内容的时候就会进行教学资源的丰富,将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的形式呈现给给学生。在此过程中,笔者就需要对多媒体进行利用。这样的话,笔者在课堂上就能够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小兴安岭被称之为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三、引发学生思考
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和被动地接收。这样的话,教师并无法取得预期中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无法从中收获各种语文能力。因而当小学语文教师要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他们就必须要让学生对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有所思考和探究。为了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此时就可以在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中加入充满趣味的问题,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中涉及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因而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文章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学生闭着眼睛去倾听。然后笔者就会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你们刚才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2、这些声音是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发出来的呢?进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和探究。在此过程中,笔者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寻找答案,学生也因此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进而有着较高的学习效率,多媒体的作用也因此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对多媒体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展开研究。此时教师就需要将多媒体落实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对落实的结果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各方各面,因为多媒体是用来服务学生的工具,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快乐地进行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马瑞雪.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81-82.
[2]张凤艳.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