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古诗词教学,点亮文化底色   ——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1期   作者:韦胜新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韦胜新
        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富禄乡匡里村下荣阳教学点 54551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从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熟读成诵,感受诗词节奏;图文结合,加深诗意理解;挖掘空白,理解诗人情感四方面对如何聚焦古诗词教学,点亮文化底色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慢慢接触古诗词,从小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带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师的责任所在。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正确鉴赏古诗词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产生推动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借助兴趣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对情境的选择,也要在情境中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以《江南春》的教学为例,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投入到对该诗的自主性探索中,我非常重视情境的引入,以借此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所以,在教学之初,我首先让大家想一想自己印象里的江南是什么样子?并邀请了几位学生进行回答。显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江南是美丽的象征。之后,我向大家播放了一段关于江南美景的短视频,从而借此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江南情境。之后,我询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遥远的唐代,诗人眼中的江南春天是怎样的?从而借此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古诗《江南春》中。伴随着情境的有效创设,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并要求大家在自主阅读与合作中完成以下几项任务,即:
        1.总结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2.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意境。
        3.思考该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在展示出任务之后,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开了探索。在大家完成任务后,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依次展示了自己的任务成果,并鼓励同一小组的成员进行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质疑,从而使大家投入到了对该课内容的深度学习与讨论中。
        二、熟读成诵,感受诗词节奏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学生疏通词意,感受诗词节奏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有意识的渗透节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注意诗的音调、节奏、情感,如此才能在诵读中感受到诗词的音韵之美。
        以《山居秋暝》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先以范读的形式进行了诵读展示,并要求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诵读的特点。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时,我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提到诵读的音调、节奏时,我指出了诵读还应该注意语速、情感、重音,从而借这一过程让学生对如何展开诵读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之后,我让大家根据自己对诵读的理解来展开自主诵读,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学生在诵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诵读不清晰、重音不明显、情感不充沛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提升,更难以借助诵读来了解古诗的感情基调。针对这一问题,我邀请几名诵读情况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诵读中说一说自己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学生逐渐进入到了对诵读的探讨中,并逐渐解决了诵读中遇到的问题。之后,我以自我推荐的形式邀请了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并在诵读结束后说一说自己对该诗的看法。通过这一诵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们不仅以轻松的诵读语调表现出来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更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三、图文结合,加深诗意理解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古诗词虽然字数少,句子短,但所包含的内容却极为丰富和深远。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何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画,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这一书画结合的艺术,并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带学生感受到乡村田园生活的朴素恬静,我非常重视图与文的结合,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所以,在教学前我便对该课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选取了多个场景,如:低小的茅檐、溪边碧绿的小草、豆田除草、编织鸡笼等,并以此为基础找到了与其相关的图片。在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后,我借助多媒体进行了图片展示,之后让大家在自主阅读该词的过程中找到图片相对应的文字,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与想象中进行了图文连线,实现了内在想象与外在图片的融合,这对于小学生更为直接的体会到诗词中所表达出的场景何等美好具有重要作用。借助这一前期的对比性学习与思考,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更对诗人所构筑出的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在教学的后半阶段,我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会,鼓励大家分享和讨论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进一步理解了诗意,并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四、挖掘空白,理解诗人情感
        中国古诗词含蓄隽永,且讲究留白,给足了读者想象的空间。留白既是诗的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这一留白手法的渗透和指导,引领学生去寻找诗词在情节、人物描写、心理活动、思想情感等处的留白,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对诗词内容、诗词内蕴、诗人情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进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宿建德江》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其篇目虽小,但意境无穷。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对诗中留白之初的探索,并鼓励学生在想象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五绝的写法关键在于留白,意在言外。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大家在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即: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在读的过程中看到什么样的场景?
        2.找出诗中的留白,你能否对留白处进行补充?
        3.诗中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古诗的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并以“愁”字奠定了整体的基调。而后两句中写了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景物,并点出了孤月和自己的亲近。伴随着诗的戛然而止,我们可以看到该诗全篇并未提到思乡,但这种留白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羁旅客意,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愁。
        综上所述,聚焦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为小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古诗词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促使新一代学子自觉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海玲.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4):24-25.
        [2]张耀嘉.构建高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方法[J].华夏教师,2019(32):50-51.
        [3]周国华.小学语文,诗风意蕴——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实践探析[J].艺术科技,2019,32(09):21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